2011年11月7日 星期一

【研究案】亞斯伯格症孩童家長之壓力因應歷程

親愛的家長您好:


  我是長庚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臨床心理組的研究生李佩璇。目前正在進行亞斯伯格症孩童家長之壓力因應歷程之研究,我們希望了解您在照顧亞斯伯格症孩子上面臨的壓力,過程中獲得的支持及資源,以及對您生活品質的影響。


  


  誠摯地邀請您參加這個研究,讓更多人能了解您在照顧孩子時的需求,並期待研究結果可以幫助到其他,現在或未來會遇到與您有相同問題的家長,讓他們可以獲得更多的資源及協助。


 


徵求對象


家中有幼稚園至國小就學階段,且確診為亞斯伯格症孩子的家長


 


研究流程


我們的研究將會請您先後填寫兩份問卷,第一份將會於收到您回覆時寄出,另一份將會於您填完後三個月後填,我們皆會以郵寄的方式。


 


注意事項


1.        由於需要三個月後再填寫一次,因此需要請您填寫完整連絡方式,所有的個人資料將會匿名處理,並僅作於研究使用。


2.        請您另外簽署一份受試者同意書,確保您了解我們的研究目的及同意參與。


 


 


 


  有意願、或對於研究有任何問題的家長,歡迎您與我連絡:


  e-mail: dearsomalee@yahoo.com.tw


  手機:  0911268107 (若未接通時請留言,我會盡快回覆您)


 


再次誠摯地邀請您的參與,祝福您和孩子平安喜樂。


 


 


 


 


                    長庚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研究生 李佩璇


                               指導教授  蕭仁釗 助理教授      敬上


精打細算養孩子

有了第二個孩子之後,


發現如果想讓孩子擁有最好的教育,


除了錢以外,就只有父母的陪伴是最經濟實惠了!


於是辭去工作成為全職媽媽,展開我的教育計劃。


 


我的方法是讓孩子從做中學,因此做家事就成了最好的教材,


從晾衣服學大小分類的觀念,


從分襪子摺衣服學配對,順便加上數數,


擺碗筷教兩個一數,倒水、切蛋糕學分數……


這不但減輕我的家事負擔,也增加親子互動和智能提升。


 


到了晚上,就是最親密的共讀時間,


剛開始一起念故事、說故事,


長大後,我們彼此分享對方的讀書心得,


以快樂學習為手段,終身學習為目標。


學習是件最幸福的事,只要孩子想知道,


我們可以一起上圖書館,一起上網查詢,


完全不花一毛錢,但這樣的幸福,無價。


 


雖然我看似放棄一切,為孩子而活


也因孩子豐富我的人生,


讓我重新經驗童年的精彩,讓人生更完整。


這幾年讓我有很多時間思考自己的未來,


孩子長大後,我也有了更深的體認,


更清楚自己的目標和理想,這些經驗都轉化為能力,


讓我可以幫助更多人,成就我自己的人生。


2011年9月14日 星期三

何謂靛藍小孩

維基百科解釋:


主要特徵

Carroll 和 Tober 在靛藍小孩網站里提出了十個靛藍小孩可能具有的特徵.



  • 他們是帶著貴族般的氣息來到這個世上的(而且也常表現出來)。
  • 他們有「這不是我應在的地方」的感覺,當看到其他人不是這樣的時候覺得很奇怪。
  • 自我價值對他們而言不是一個大問題。他們經常告訴父母「他們是誰。」
  • 他們面對絕對的權威(沒有附帶解釋或選擇的權威)的時候會有困難。
  • 他們根本不會做一些特定的事情,例如,排隊等候對他們而言是困難的。
  • 他們對於那些形式僵化,不需創意的系統感到沮喪。
  • 不管在中或在學校,他們通常能看到較佳的做事方法,這使他們被認為是「系統破壞者」(對任何系統均不墨守成規)
  • 他們若沒跟同類的人在一起就會看起來像是反社會的。如果他們周遭的人們都沒有類似的意識,他們通常就轉為內向,感覺沒有人能了解自己。學校往往對他們的社交極為困難。
  • 他們對於「罪惡感」的懲戒(例如:等你爸爸回家看你做了什麼事情!)不起反應。
  • 他們不會害羞地讓你知道他們需要些什麼。

------------------------------------------------------------------------------------------------------------


以下取材自「無上師電視台」節目--詹姆士‧崔曼的紀錄片「靛藍進化」(第266至268單元


養育靛藍小孩
 

由於靛藍小孩擁有特殊能力,如何以最好的方法來協助與引導他們,這對現行的學校系統與他們的父母,儼然已成為新的挑戰。現在的系統似乎並沒有足夠的設備和方法,來提供適當的環境,以滿足他們的需要。許多天賦異稟的小孩無法適應學校教育方式,因而被列為問題兒童,像是注意力缺失症(Attention Deficit Disorder)或自閉症(Autism)。事實上,他們只是比一般人先進許多,有更多的需要。除了教育他們如何記憶資料外,許多教育家表示,學校也應該教導兒童如何作決策、如何吃得適當,甚至教導他們種植食物以及如何打坐。學校應該建立一些方法去發掘孩童的內在,開啟他們天生潛藏的智慧。


 我們都是靛藍小孩


自古以來,靛藍小孩就不斷地降臨並加持地球,有時他們可能被賦予不同的名稱。當今有一些專家就不想把任何小孩貼上「靛藍小孩」的標籤︰「因為我們都是上帝的子女,只不過這些小孩依然記得上帝的教理罷了。我們每個人終究都一樣,都可以做得到。」就本質上而言,每個人都是靛藍小孩,因為人人都具有特別的天賦。這些所謂的靛藍小孩比他人更了解自己的能力,而其他人則需要更多的訓練與靈性修持,以重新發掘他們潛在的才能。以宏觀的角度來看,每個人都不斷地在進化,讓自己變得更好,擁有更多上帝的品質。


蓋理‧祖卡夫(Gary Zukave)說︰「我們正處於一個史無前例、人類意識進入巨大轉變的時代中,而這種轉變正在重新塑造人類的經歷,它正在為數百萬人重新塑造經歷。依我所見,不到幾個世代,它將會重新塑造整體人類的經歷。因此,現在許多孩子天生具有更寬廣的感知能力,而我們這些現存於世上的人也正在擴展我們的感知能力…。靛藍小孩的出現固然令人矚目,但靛藍世界的誕生更是一大盛事。」


事實上,人們可能不知道,由於上帝的恩典,我們的世界已經提昇成為「黃金世界」,而不僅是「靛藍世界」。誠如清海無上師於1989年11月30日在巴拿馬的一場開示中所言︰「我們正處於變化的時代…未來將是非常靈性的時代,所有的人類都和平相處。並不是時代影響我們,而是人類已經高度發展,並完成進化的循環,而達到最高峰。當我們達到靈性與進化的最高峰時,我們說我們是處在黃金時代。」



2011年8月30日 星期二

析論『心中的小星星』影片中的班級經營


壹、   緣起


心中的小星星這部電影深深憾動著我的心,讓我隨著主角的悲喜,領略到老師在孩子心中舉足輕重的地位。從身為特殊生家長到學校志工,再從學校志工到課輔班老師,我很幸運的可以擁有多重角色,從中領略事情的各種樣貌。因此,想藉由此片來探討如何經營班級。


劇情簡介


本片劇情描述一個總是趕不上功課、飽受責罵的八歲孩子---伊翔,有一個很不一樣的童年,他的世界充滿了鮮豔色彩和奇妙幻想,豐沛不絕的想像力總是引領他振翅高飛,卻也使他飽受他人的異樣眼光。原來作業、成績、秩序才是學校老師關心的重點,伊翔因此成了問題學生,每每動輒得咎。


父親是個看準目標就勇往直前的領導型人物,母親是標準的家庭主婦,扮演慈母的角色,哥哥是個聽命行事,嚴守工作,休息規律,用盡全力過生活的人,伊翔每天在睡夢中從音樂醒來,讓時間停下腳步,恣意讓夢想成真,不懂大家為什麼要忙碌的生活,努力追求目標。


不斷闖禍的伊翔讓爸媽忍無可忍,決定將他送到一所以管教嚴格聞名的寄宿學校,冀望他能成為一個「乖小孩」。被迫離家讓伊翔十分傷心,從此封閉自己、不肯學習。直到學校來了一位美術老師尼康尼康老師不但用歡樂和熱情來感染學生,更以鼓勵思考、勇於作夢的教學方式,激發大家無比的想像力。當所有同學都愛死了這位與眾不同的老師時,卻唯獨伊翔仍然鬱鬱寡歡。尼康老師很快察覺到伊翔的不快樂,他決定去拜訪伊翔的爸媽。尼康老師找出伊翔的問題癥結,以愛心、耐心加上不斷付出的關心,讓伊翔在成長的路上,重新找回快樂和夢想。


貳、 影片中班級經營的探討與分析


「天下沒有教不會的學生,只有還沒找到方法的老師。」從影片中隱約透露出這樣的訊息。從老師的角度出發,童錦麗(民80)綜觀我國近年來教育發展之現況,發現我國教師有以下的角色衝突:


1.   理想與現實的衝突:服膺學校僵化制度或家長升學期待;


2.    多重角色衝突:家庭和工作產生顧此失彼的衝突。


3.   不同參照團體角色期望的衝突:行政當局,校方,家長,學生等不同期望及標準的困擾。


4. 個人動機與角色期望間的衝突:社會大眾或自我的期望與職業角色間產生衝突。


5.  人格特質與角色期望間的衝突:個人人格特質不被喜愛,而誤解其角色能力不足。


除了這些衝突,老師的工作量也超出可承受的範圍,其能力是否足以應付接下來面對的挑戰,現在的教學採一綱多本,老師的備課範圍已不像從前單純,因此老師的統整能力和創造力都要相對提升,對於過去未受過此訓練或經驗不足的老師來說,著實是一大考驗。


從教師班級信念的層面來看,形塑整個班級風格,要朝向什麼角度發展,跟教師的認知、情意和行為有何關連;從親師關係的良窳的層面,探討親師合作面臨的挑戰,需關注到哪些;從班級文化及氣氛的優劣層面,對於班級文化氣氛的營造,有何影響;從課程設計安排層面,探討創意與傳統教學之爭;從師生關係中,是否能覺察到世代交替,對老師和學生而言,所要面臨的挑戰。希望從影片中找出一些端倪,幫助自己和讀者獲得一些不同的省思。我嘗試從這些角度,分析出此部電影所傳達的價值。


一、   教師班級信念


伊翔告訴老師,字母正在跳舞,老師認為他在搞笑,老師認為在我的班上不准笑、不准出聲。當他大聲念出看到的字,他認為他在挑戰權威。(23:56-25:05)
老師問伊翔,新詩的內容在說什麼?伊翔的答案跟老師設定的不一樣,老師不等伊翔解釋,馬上請另一位同學回答,下課後,伊翔的好友
──拉強告訴他:你說的,才是詩真正的意思,同學只是把意思背出來,老師很嚴格,記住他的話,照講就對了。(58:04-59:45)


教師班級信念是指教師對於班級經營所抱持的一種理想與態度。教師信念包含三大部分:認知、情意及行為層面。


在劇中,可以看到伊翔的老師將自己所學,理所當然的認為學生一定了解,把自己的價值觀強加在孩子身上,當伊翔還沒說完,就先否定他的答案,用標準答案框住孩子的思想,雖然聰明的孩子還是可以找出其生存之道,卻不經意的,在他的小小心靈中,埋下了自我否定的種子。


老師的認知,造就了情意,決定了對孩子的看法及假設;老師的情意,影響了對孩子的態度,形成他在班級經營所表現出來的行為。老師在學生身上投注愛與關懷,給予學生情感上的支持,不單單只是傳授知識的冰冷關係,這種良性的互動,不但能做好班級經營也可藉此得到成就感。


二、親師關係的良窳。


伊翔出現學習狀況不佳,家長認為他的行為都是故意的、不努力所造成,直到校長將伊翔的問題浮出檯面,希望家長能讓伊翔去讀特殊學校時,家長轉為怪罪班上人數過多,造成老師教學品質不佳,無法給予孩子適當的教學,決定送去名校來解決孩子的困難,無法接受孩子可能有學習障礙的事實……(43:50-46:46)尼康老師收集了伊翔的作業,到家中做家訪,想了解家長是否了解孩子的狀況,但家長無法接受,尼康只好改用家長能理解的方式解釋……(97:34—106:26)


家長和教師的關係,決定著班級經營的成敗。親師關係良好,家長在家中可以接續老師發揮教育及管教的效果;相反的,則抵消了這樣的效果。引起親師關係障礙的原因,通常來自人性的自我防衛、溝通的過程或是外在的因素。以下從劇中家長的反應,來探討溝通的模式:


(一)   袒護子女:依翔母親認為自己沒把孩子教好,一切都是自己的錯。


(二)   動輒打罵:父親無法理解孩子的困難,用不專心來歸因,以打罵當成唯一的教養原則。


(三)   自視甚高:父親擁有高社經地位,不願面對問題的壓力,怪罪班上人數過多,造成老師教學品質不佳,無法給予孩子適當的教學。


尼康老師的處理方式,可看出幾個要點:


1.      界定清楚的界限:在親師合作時,最常發生的衝突通常是親師的界線不清,在合作初期將親師負責的事和責任先劃分清楚,可減少不必要的紛爭。尼康老師將所有責任都放在自己身上,藉由孩子的進步,改變家長的想法。此種作法雖不會造成衝突,但對老師而言是相當辛苦的。


2.      覺察學生的特性:尼康老師在覺察到學生特性後,帶著資料跟家長溝通,試圖讓家長正視孩子的問題。


3.      真相的還原: 與家長有意見相左時,尼康老師避免正面與家長爭辯,改用家長無法認讀中文字,來幫助理解依翔的困難,並非用心就能解決,並幫助家長認知孩子的優劣勢、價值觀的澄清、認清是孩子的需求還是自己的虛榮(快樂VS功成名就)


同理家長的需求,是我在尼康老師身上比較少看到的。當父母親對於孩子語文理解的狀況是忽略的,若能冷靜傾聽,了解清楚家長想得到的是情緒支持,還是爭個道理,不急著為孩子辯護,同理家長不舒服的感覺,再找出其漏掉的訊息,試圖讓家長安心,隨後才將方法教給家長。


看到家長的擔心,正確的傳達訊息,能使親師合作更有可行性。老師若能不帶任何批評,放棄自我防衛,便能跟家長建立友好關係。更重要的是,能看到家長(孩子)行為背後所代表的情緒,不被表面的行為所誤導。老師要給孩子及家長的東西,若不會因為壓力而改變初衷,而家長也能常常在孩子面前讚美老師的教學,私底下給具體建議,使教學有所進步,親師合作也許就能更進一步。


三、班級文化及氣氛的優劣


伊翔的作業沒寫,全班都笑他,因擔心被處罰而翹課,走出教室後,用強烈好奇心,愛探索的天性,在街上觀察人們簡單的生活和細微的感受,彷彿這裡才是他的教室……(26:45-34:22)尼康老師用笛聲和誇張的小丑演出,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自然的安靜下來,接著進入情境教學……,其他老師看見尼康老師的猴戲都感到不以為然,尼康老師卻不以為意……(71:33-85:40)


班級文化及氣氛是指班級中無形卻存在的特質。其形成的因素可能為學校文化、教師領導風格、學生人格特質等的交互作用而產生。(P.8) 而班級文化及氣氛的優劣,影響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老師的教學熱誠。


片中的其他老師,因無法理解伊翔的不能,只能用處罰來規範其行為,反而適得其反,讓他習得無助,只能用逃學來面對。反觀尼康老師,在潛移默化下,將他想要給學生的信念-----“你怎麼看,就是什麼帶入,運用孩子豐富的創意和想像力,讓學習變得活潑有趣,並引發學生主動思考動機。當學生還沒準備好時,不急著催促,給予時間磨合,等待其慢慢敞開心房,讓孩子自然有勇氣學習。


在重新建構孩子的數學能力(2002)一書中提到,處罰通常會導致三種後果:


第一是風險評估---孩子學會估計下次被抓到的機率,以及被抓時所要付出的代價。有時這種評估對孩子學習機率是好的,但道德發展顯然是該被懷疑的。


第二是盲目的服從---剛好跟第一相反,為了避免被懲罰,選擇較安全的回應方式,這樣的孩子感覺品行端正,但卻學會只需服從,不去思考相關事情。


第三是反抗---這是由第二衍生出來的,一些'"的模範生最後卻做違法事情,行為轉變通常是因為之前是為老師和家長而活,現在想為自己而活,卻又不知該如何做,因而走錯方向。


這三種後果,應該都不是我們要給孩子的,教育的目的應該是讓學生學習如何自律、負責,以快樂學習為手段,給予適當的壓力和責任,營造一個讓學生有理性思考能力的學習環境。


四、課程設計安排


伊翔的美術老師利用點、線、面教導學生正確精準的畫出每個作品,學生達不標準就用尺打手的關節,以督促學生記取教訓……(60:58-65:50)尼康老師帶著學生觀察周遭,將繪畫當成抒發情感的管道,鼓勵學生大膽創作,利用伊翔最擅長的畫畫和創作來教導伊翔認字……(123:08-126:42)


從兩段影片中,可以看到兩種不同風格的教授方式。一種是傳統教師,要承擔學生學習的全部責任,竭盡所能的將所學傳授給學生,一種是創意教學,讓學生學習自我覺察,以及對環境的感官刺激。范姜翠玉老師曾說:「教學創新不是為了嘩眾取寵,標新立異,或是為改變而改變。創新是結合了教育的相關理念與學習的條件和環境,試圖為學習找到更多有效且容易的途徑所做的努力。」我想,將快樂學習視為學習的「手段」,而非「目標」,是改變教學想法的第一步。


Lieberman (1977)將遊戲定義為玩性( playfulness ),並視身體自發性、社會自發性、認知自發性、表現歡樂及幽默感五種構念,是兒童藉以表現遊戲行為的人格層面。Lieberman 的論點來看,從遊戲所學到的自發性,是學習的最關鍵。維高斯基也認為,如何珍視自己的想法,同時也尊重別人不同的想法,最重要的途徑就是"互動"。因此,遊戲學習能讓學生在自然而然的學習到這點,這就是創意教學的真諦。


教學創新的思與行(2009)提到,制式不一定就是不好,而只是說制式暗示了一種關係的固定模式,這樣的固定模式假設了兩造的必然隸屬關係把學生的「錯誤」想法,當作理解或思考歷程中的一部分,若無法留住學生探究意義的動力,以互動來發展個人的思維,學習的功效將會大打折扣。維高斯基更提出,思想和語言的關係不是一件事,而是個持續的過程,透過來來回回的反證、驗證,做深度的思考,使知識從初識到了解,最後進入熟悉,這樣的學習才能真正進入長期記憶。


從各個學者的理論和劇中的老師所呈現出來的結果,我們可以得知,課程的設計必須符合學生的需求,以學生為主角,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學習成效。


五、師生關係。


我們當中就有改變世界進程的人,因為他們能用不同眼光看世界,他們的想法特別,不是每個人都了解他們,他們和世界對立,但他們一旦成功了,就會另世人驚豔。(13215)


教師信念影響著師生關係的親疏,我認為在輔導、教學時,對待學生的態度,應秉持以下的信念:


()尊重


世代的變遷對於尊重的解讀,有相當大的差異。第一種認為,尊重就等於絕對服從在加上道德判定,是屬於比較主觀的。在我們的上一代常常看到這樣的觀點。第二種認為,尊重就是對等的接納彼此的看法,是屬於比較客觀的。因此,彼此就出現了「代溝」,例如:獻花一定要穿著正式才代表莊嚴,一定要打招呼才合乎禮節,才表示尊重,這些對於上一代非常重要的事,這一代看來只是矯柔做作罷了;對於現代的愛情觀,這一代認為自己勇敢追求自己想要的,上一代也不置可否!


 ()設身處地的將心比心


將心比心是將別人的心情當成自己的心情,而非把自己的心情,加在他人身上。老師若能傾聽和觀察學生的心聲,也就能理解他為什麼和你不一樣,這就是將心比心,也就是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的方法。


()化被動為主動


在學習的過程中,如果都只有吸收老師所給的知識,沒有將知識化為語言或行動,這樣的知識很容易偷偷從腦袋溜走,只有主動出擊,才能讓知識願意在腦海中駐留,就像經營婚姻,如果只有單方面的付出,兩人很快的就會漸行漸遠。


()對事不對人


不對學生貼標籤,不以想當然爾的評斷學生,覺察學生行為背後所代表的意義,設想家長不能配合可能的原因,是改變彼此關係的途徑,也是解決棘手問題的開端。


()老師的人格特質


內在歸因的老師,遇到孩子的狀況,就很容易去想辦法處理。例如:劇中尼康老師發現學生異狀時,會先了解學生可能的問題,蒐集好資料後,才針對可能的問題,提出可行方案。用說故事的方式,將多元文化和欣賞人的獨特性,潛移默化的注入孩子心中。外在歸因的老師,可能因為有許多挫敗經驗,會將問題歸因於孩子本身、家長、學校行政、甚至教育當局的政策錯誤等,萌生無奈感,比較少關注到自己能做出什麼樣的改變突破困境,無法給予孩子良好的典範行為。


()建立良好的EQ


若老師的認知失調,可能會導致過大的壓力,容易不小心將壓力轉為情緒的抒發,對於教學上有很大的限制,有時甚至會選擇用鴕鳥心態去逃避問題。


現在正處於世代交替的階段,時代的洪流推著大家往前進,上一代的聲音似乎也慢慢削弱中,若能學習尊重世代的轉變,站在孩子的角度看事情,作知識的引航者,而非灌輸者,很多想法和態度就會不同。


參、   結語


很多老師從以前的一綱一本傳統教育體制下轉變成一綱多本;從紙上作業到數位學習;從不打不成器到愛的教育,在在都考驗著老師的智慧和勇氣,從影片中可看出,尼康老師對教學的熱情,以及他所要面臨家長和同事間的挑戰。美中不足的是,尼康老師若在親師溝通上,能更清楚家長的需求,同理家長不舒服的感覺,再找出家長漏掉的訊息,給予家長可行的教育方式,與家長積極合作,相信可以更快達到教學成效,減輕教學上的壓力,而提升教學熱情的關鍵,是更多的同理和鼓勵。


老師的特質亦是影響親師溝通的關鍵,讓老師難以施力的點。外在歸因的老師,即使非常認真學習各種技巧,但容易讓外在因素(如家長質疑聲浪),使教師採取壓抑、反向作用、投射、合理化、替代、補償等防衛機制影響行為的選擇。若能清楚親師的界限、覺察學生的特性和家長的需求、還原事實的真相,便能達到有效親師合作,避免防衛機制影響班級經營。


人和人之間可以藉由溝通達到互助合作的效果,但也常常因為不良的溝通,引起不必要的麻煩與衝突。因此,若教師的溝通技巧不足以面對各類型的家長,為了避免紛爭或害怕被批評,只好辛苦的扛下教育的重責大任,獨自為班級經營而努力。這樣的做法,有如因噎廢食,實在可惜。親師若能同理對方難處,願意調整心態,說不定所有的問題就能迎刃而解。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者也。老師的角色,不但是經師,也是人師。若能在授業同時,兼顧傳道和解惑的功能,並結合資源運作班親會,以顧問的角色給予班親會建議和適時的協助,並將班親會的活動與課程結合,豐富教學的內涵,達到親師合作,相信很快便能找到成就感,找回教學最初的熱情,在教學的路上走得更穩健。



 

2011年8月21日 星期日

一千塊的獎勵

有天大楷跟我說:


媽媽,老師說只要把整本考題寫完,老師就給1000元耶!


娘:真的呀!那麼好,那你趕快寫呀!


楷:可是,這麼多很累耶!


娘:那你就一天寫幾頁,分批寫就比較容易啦!你想想,1000元可以買很多東西耶!


非常努力的想盡辦法說服他......


楷:恩!


到了晚上.......


楷:媽媽,我不知道會不 會已經過期了!


娘:老師說期限到什麼時候?


楷:老師沒說


娘:怎麼可能?老師是怎麼告訴你的?


楷:上次上課,老師說有事出去,叫我們先寫考題,同學問老師,萬一整本都寫完了怎麼辦,


老師就說,整本寫完就給你1000元


娘:...........


天啊!還好及時發現真相,不然就糗大了.....


第三次會員大會


每次會員大會都會剛好有事,這是決定排除萬難參加,果然是個明智之舉。


在家長分組討論時,聽見家長的焦慮,感覺看到從前那個我


現在想想,我應該要告訴那些家長,這都是過渡期,大家都是這樣走過來的。


不過,還沒走過的人,應該也很難相信吧!


這次邀請張正芬教授演講,主要介紹心智理論,


聽完後,發覺原來大楷還有許多點未發展,難怪溝通上有落差。


不過,我也發覺其實他們沒發展的部分,他們也會用另一種方式替代,


這也許就是我們溝通不良的關係吧!


但,話說回來,用不同種方式表達,就代表心智理論缺損嗎?


這點,也許是未來需要花時間去闡述的部分。


我們所謂的"正常",是定義在"大部分的人都有相同的經驗或感受",


也就是"少數服從多數"的觀念,但社會卻很少做到"多數尊重少數"


我們同意大部分的人都有相同經驗,但能不能"允許"少部分人的不同⋯⋯



你很特別

故事是這樣開始的.....


微美克人是一群小木頭人,他們都是木匠伊萊雕刻成的。他的工作室座落在一個山丘上,
從那兒可以俯瞰整個微美克村。

每一個微美克人都長得不一樣,有的大鼻子,有的大眼睛;有的個子高,有的個子矮;
有人帶帽子,有人穿外套。但是他們全都是同一個人刻出來的,也都住在同一個村子裡。


微美克人整天只做一件事,而且每天都一樣:他們互相貼貼紙。每一個微美克人都有一盒
金星貼紙和一盒灰點貼紙,他們每天在大街小巷裡,給遇到的人貼貼紙。

木質光滑、漆色好的漂亮木頭人總是被貼上星星;木質粗糙或油漆脫落的就會被貼灰點點。

有才能的人當然也會被貼星星。例如,有些人可以把大木棍舉過頭頂,或是可以跳過堆高
的箱子;另外,有些人學問好,還有些很會唱歌:大家都會給這些人星星貼紙。

有些微美克人全身都貼滿了星星,每得到一個星星,他們就好高興! 他們會想要再做點什麼,
好再多得一個星星。

然而,什麼都做不好的人的人,就只有得灰點點的份了。胖哥就是其中之一。他想要跟別人
一樣跳很高,卻總是摔的四腳朝天,一旦他摔下來,其他人就會
圍過來,為他貼上灰點點。

有時候,他摔下來時刮傷了他的身體,別人又為他再貼上灰點貼紙。然後,他為了解釋他
為什麼會摔倒,講了一些可笑的理由,別人又會給他再多貼一些灰點。

不久之後,他因為灰點太多,就不想出門了。他怕又做出什麼傻事,像是忘了帽子或是踩進
水裡,那樣別人就會再給他一個灰點。

其實,有些人只因為看到他身上有很多灰點貼紙,就會跑過來再給他多加一個,根本沒有
其他理由。

「他本來就該被貼很多點點的。」大家都這麼說。

「因為他不是個好木頭人。」聽多了這樣的話,胖哥也這麼認為了。

他會說:「是啊..... 我不是個好微美克人了。」

他很少出門,每次他出去就會去跟有很多灰點點的人在一起,這樣他才不會自卑。


有一天,他遇見一個很不一樣的微美克人。她的身上既沒有灰點點,也沒有星星,就只是木頭。

她的名字叫露西亞,可不是別人不給她貼貼紙喔,是因為貼紙根本貼不住。有些人很欽佩
露西亞沒有得到任何灰點,所以他們便想為她貼上星星,但是一貼,貼紙就掉下來了。
有些人因為露西亞沒有星星,所以瞧不起她,他們想給她貼灰點,但是也貼不住。

胖哥心裡想:我就是想這樣!我不想要任何記號。所以,他問那個身上沒有貼紙的微美克人,
怎麼做可以跟她一樣。

「很簡單啊!」露西亞說。「我每天去找伊萊。」

「伊萊?」

「對呀!就是木匠伊萊,我會跟他一起坐在他的工作室裡。」

「為什麼?」

「你自己去看看不就知道了嗎? 去吧!他就在山丘上。」

那個沒有貼紙的微美克人一說完,就轉身,踏著輕快的步伐離開了。

「但是,他肯見我嗎?」胖哥大喊! 不過露西亞沒有聽到,所以胖哥還是回家了。

他坐在窗邊,看著外面的微美克人彼此追逐,爭相為別人貼貼紙。

「這是不對的。」他對自已說,他決定去見伊萊。


他走上通往山頂的小路,然後走進那間大大的工作室。這裡的東西都好大,讓他不禁張大了
他的木頭眼睛,連凳子都跟他一樣高,他得踮起腳尖才看得見工作檯的檯面。而鐵鎚跟他的
手臂一樣長,胖哥驚訝的嚥了嚥口水。

「我不要待在這裡。」他轉身想走。

這時他聽到 「胖哥?」那個聲音低沉又有力。

胖哥停下腳步。

「胖哥!真高興看到你,過來讓我瞧瞧!」胖哥慢慢轉過身,看著那位高大、滿臉鬍子的木匠。

他問木匠:「你知道我的名字?」

「當然囉!你是我造的啊!」伊萊彎下腰,把胖哥抱到工作檯上。

「嗯‧‧‧‧‧」這位創造者看見他身上的灰點,若有所思的說:「看來,別人給了你
一些不好的記號。」

「我不是故意的,伊萊,我真的很努力了‧‧‧」

「喔! 孩子,你不用在我面前為自己辯護,我不在乎別的微美克人怎麼想!」

「你不在乎?」

「我不在乎,你也不應該在乎。給你星星或點點的是誰? 他們和你一樣,都只是微美克人。
他們怎麼想並不重要,胖哥。重要的是我怎麼想,我覺得你很特別。」
胖哥笑了。「我? 很特別? 為什麼? 我走不快,跳不高。我的漆也開始剝落,
你為什麼在乎我?」

伊萊看著胖哥,他把手放在胖哥的小木頭肩膀上,緩緩的說:
「因為你是我的,
所以我在乎你。」

胖哥從來沒有被人這樣盯著看,更不要說是他的創造者,他不知道該說什麼才好。

「我天天都盼著你來,」伊萊說。

「我來是因為我碰到一個沒有被貼貼紙的人。」胖哥說。

「我知道。她提起過你。」

「為什麼貼紙在她的身上都貼不住呢?」

伊萊溫柔的說:「因為她決定要把我的想法看得比別人的想法更重要。只有當你讓貼紙貼到
你身上的時候,貼紙才會貼得住。」

「什麼?」

「當你在乎貼紙的時候,貼紙才會貼得住。你愈相信我的愛,就愈不會在乎他們的貼紙了。」

「我不太懂。」

伊萊微笑的說:「你會懂得,不過得花點時間,因為你有很多貼紙。 現在開始,你只要每天
來見我,讓我來提醒你我有多愛你。」

伊萊把胖哥從工作檯上舉起,放到地上。

當胖哥走出門時,伊萊對他說:「記得,你很特別,因為我創造了你。我從不失誤的。」

胖哥並沒有停下腳步,但他在心裡想:我想,他說的是真的。

就在他這麼想的時候,一個灰點掉下來了‧‧‧


http://www.wretch.cc/blog/trackback.php?blog_id=tcdorgtw&article_id=21662611


 


這是我最喜歡的繪本之一,也許我們也生活在微美克星,而我們的孩子就是露西亞。


2011年8月13日 星期六

有玩Face Book的朋友照過來~~

 

我成立了一個粉絲團----空大人學習如何學習討論區。
因為也是邊摸索邊學,所以不好的地方請"小聲"告訴我,
很讚的地方請"大聲"告訴大家,並用力按個讚喔!

有興趣加入的朋友,歡迎多多上網留言!
也歡迎提供意見或加入經營團隊喔!


 


成立時間:
 2011年的七夕


 


簡介:


這是個全新的互動天地,給喜愛學習的朋友們
我們的話題不設限,我們的討論很開放,
我們需要理性與智慧的加入,
歡迎所有空大學子或對空大有興趣的朋友,
和我們一起討論學習


 


使命:


對學習有很多的期許,也希望建立一個不一樣的平台,讓討論成為空大人最擅長的事。


 



網址:  http://www.facebook.com/learning99




2011年8月4日 星期四

清楚生活的目的

在選擇目的生活之前,必須回答下面三個問題:


1.我是誰?


2.我在這做什麼?


3.我要上哪裡去?


我的答案是:


我是一個不斷尋找自我的人,


從別人眼中努力活著,從不斷配合別人,


不斷改變自己中活著,從尋求別人認同中活著。


就這樣不斷修正、不斷自責、不斷改變中,活了二十幾個年頭。


直到有一天,我遇見了一個完全不同的他,


一個眼中只有自我的他,我意識到這是不對的,


我拼命想改變他,擔心這樣的他遭遇到異樣眼光,


擔心擁有這樣的他的我,也受到異樣眼光。


我,努力改變一切,努力改變他。


沒想到這樣的改變,讓我掉進無底深淵,讓我歇斯底里。


在因緣際會下,一個提醒讓我找到了支柱,找到尋求幫助的契機。


這個開始讓我重新認識自己,也讓我重新認識他。


我知道跟別人不一樣並不可怕,我知道不完美不是一種錯,


我知道我是一個不完美、不一樣,但是很善良的人。


我不相信輪迴,因為對"我"而言,只有當下才是真實的,輪迴與"我"無關。


我只在乎我是否白白走這一遭,我是否精彩經驗身邊的一切感受,


這些感受是前世的我和未來的我無法感知的。


我想要在這恣意分享自我,我想要帶給別人快樂,我想要讓世界更美麗!


因此,我要接受挑戰,我要學習,我要分享,我要愛人,包括自己。


 


 


2011年8月3日 星期三

愛是...



愛是,


不能幫他變好,因為他已經把最好給了我。


愛是,


不能容忍他的不完美,因為我已接受他的不完美。


愛是,


是容易受傷的,因為我深深愛著他。


而這個他,是你,也是我自己。



2011年7月13日 星期三

阿蒙正傳---觀後感

★2011金馬奇幻影展口碑爆蒙!4+1場全數秒殺完畢!
★代表瑞典角逐2011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
★瑞典金像獎最佳影片、劇本、男主角、女配角多項入圍!

他很龜毛,永遠分秒不差。七點,起床;七點零五分,洗澡;七點半,早餐吃圓麵包;八點,經過固定的市區街角…,每天的日子都完全無誤地按表操課,他是阿蒙,亞斯柏格症者。

18歲的他,數學科學一把罩,但人情世故攏唔災,更不能讓別人碰到他的身體,每當手足無措時就把自己塞進鐵桶子,等唯一懂他的哥哥山姆用外太空通訊器聯絡他。這非一般的生活習性沒多少人能體諒,哥哥的女友因此氣跑,老哥失戀的頹喪也連帶導致他生活秩序大亂,焦慮萬分的阿蒙想到一個解決之道:只要幫哥哥找到完美女友,他的生活就能重返軌道!

但阿蒙以為談戀愛就像數學習題也能夠是精確的科學程式,到處亂點鴛鴦譜。直到遇見不按牌理出牌的珍妮佛從天而降,活得一團混亂的珍妮佛,顛覆了阿蒙一絲不苟的生活!

導演安德烈斯歐曼首部長片作品,就代表瑞典殺入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前九強。從劇本對白到影像設計、美術場景,皆細膩地呈現亞斯柏格症者獨特又奇妙的內在世界,輕快討喜,精彩萬分,保證是你今年最愉悅的觀影經驗之一!


...............................................................................


這部片中可以看到亞斯伯格症的特殊性,


也可看到出每個人對AS的認知所作的處理態度。


阿蒙非常了解自己的困難和害怕,用最安全的方式活著,從沒想過也不認為,自己能改變。


阿蒙的父母不知該如何跟他他相處,只能依賴哥哥作為溝通的橋梁,


但也十分尊重阿蒙的特殊性,讓他自由發展,做他想做的事。


哥哥是個循規蹈矩的人,配合阿蒙的所有需求,將照顧阿蒙當作他不可拋棄的責任。


哥哥的前女友,則是不了解AS的一般人,只能用容忍來面對,最終受不了而離開。


珍妮佛則是一個不按牌理出牌的人,卻能看出阿蒙的害怕和困難,在刻意和不經意間,讓阿蒙逐漸改變。


這部片將我們可能對AS會有的態度,用很輕鬆的方式刻劃出來,


也讓我很有感觸。


前幾天鄰居好心提醒,大楷走路很奇怪,手都不會自由擺動,跟他說話也不愛理,要我多多注意。


套句老師常說的:"你還不了解你兒子,這就是他,不是嗎?"


我時常擔心孩子的行為會引人側目,與其花時間擔心,


還不如把時間拿來修正,至於那些無法修正的,


就當作是他個人風格吧!那又何仿!


這部片中的哥哥,無條件接受阿蒙,反而讓自己無法獲得幸福,


而逃避的父母,也只能任由阿蒙,躲在自己的世界裡,走不出來。


也許AS需要的是一個"顛覆性"的人物,用半強迫的方式,讓他慢慢走向未知的世界。


 


2011年6月8日 星期三

幸福

以前,我總認為我們是兩條平行線,
他好像碰不到我的內心。
其實,是我拒他於千里之外......


我總希望他用"我要的"方式愛我,
如果他做不到,我就責怪自己也抱怨他,
甚至懷疑起,他是不是也同樣愛我......


我常常想,用我的方式愛我很難嗎?
我已經告訴他怎麼做,他照做就好了,怎麼都做不到?


其實,我也沒做到!


他也用行動告訴我,他只能用這種方式愛我,我接受了嗎?


是的,我接受了。


所以,我現在很幸福.....


2011年5月22日 星期日

迷思

最近好幾次在面授的課程中,都談到生活中的迷思。


有些迷思已經漸漸被打破,有些則好像無法觸碰,一碰就會激起許多火花。


例如,目前最夯的小三話題-------在愛情的國度裡,不被愛的才是第三者。


這個話題,挑戰了社會的價值觀、對婚姻的態度和自我認同。


對於諮商輔導而言,還包含了輔導倫理的問題,老師提出了一些有趣的話題,讓我們思考~


婚姻破裂的主因是因為有了小三,還是婚姻本身的狀況?


小三是不是罪不可赦的加害者?


當親友離婚或婚姻出狀況,我們該做些什麼?是陪伴他走過傷痛,還是給意見?


是視離婚為罪,還是幫他看清他正在經歷些什麼?


有人曾說:因誤會而結合,因了解而分手。


兩人結婚前彼此契合,多年之後,經過了環境和歲月的改變,


他們有沒有可能發現彼此的契合只是誤會一場,


我們是否要因為"誤會"而繼續承諾一輩子?


這些都是"可能"發生的狀況,但不代表"一定"會發生,


也有可能兩人結婚之後,發現兩人是天生一對,就像我和楷子爹


重點是~每個人的選擇都有背後的原因,外人無權批評,


也許我們無法改變社會的價值和輿論,但至少不要當幫兇!


 


2011年4月22日 星期五

沒腿VS美腿

最近大楷開始穿短褲,


同學開玩笑的說: 喔~~美腿喔!


大楷非常生氣,追著那位同學要扁他!


我見狀趕緊阻止,


大楷生氣的說:他敢說我沒有腿!這不是腿嗎?


我原本以為他誤會同學的意思,


所以才生氣!


今天我又看見同學再次捉弄他了,


我才知道這不是第一次,


他的感覺也不僅僅只是那句話,還加上那同學揶揄他的行徑!


 


現在的人怎麼了!

今天開車經過市區,一台摩托車突然從我身旁呼嘯而過......


我在車上抱怨"現在的人是怎麼了?有那麼趕時間嗎?差點撞到我耶!"


大楷馬上接著說:"是只有那個人這樣吧!什麼現在的人?我又不會這樣,妳也不會這樣!難道你是古代人嗎?"


我連忙解釋,但卻越說越說複雜,眼看著又變成"抬槓"了!


我只好試著告訴他,聽別人說話時,要觀察說話時的情境,才會真正聽懂對方的意思!


"你要想想看,我是在什麼情況下說的,可能是什麼意思!"


大楷:除非有人告訴我是什麼意思,不然我看一百遍也不知道!


心中OS:看來大楷還滿了解自己的困難,我好像太為難他了!


小偉打趣的說:那哥哥看101遍就學會了呀!


這可惹火了大楷:我看一千遍、一萬遍、千萬大數遍也看不懂,可以了吧!


我趕緊轉移話題,免得又要來場腥風血雨了!


 


2011年4月11日 星期一

送作業

今天早上大楷突然打電話叫我幫他送作業,


還說是老師叫他打的,


我感到莫名其妙,打電話跟老師確認,


老師也沒接。


我開始緊張了"會不會是學校有什麼事,老師不方便說?"


於是火速趕往學校。


結果只是虛驚一場,老師的手機放包包,所以沒聽見。


我先了解一下情況,到底是大楷又會錯意了(這常發生)?還是真有其事?


根據一般狀況,老師應該不至於叫家長立刻送作業到學校吧!


老師向我解釋,一般情形是如此,但要因人而異!


原來是大楷不知道作業放在哪,也不知道要怎麼找作業,


視寫字如仇的他,卻寧可把作業補寫完就算了!


因此老師決定要激發他的"潛能",讓他願意主動求助,想辦法解決!


老師使出"殺手鐧": 如果要用補的,就從第一課開始補起吧!


這還得了啊~他到死也要找出作業,於是終於選擇跟媽媽求助!


看來~他不是不會求助,只是不習慣求助!


但是最後身為老媽的我,還是沒幫他找到作業,


不知這會不會導致他更不想求助?


 


老師的因材施教,都是為了提升大楷的能力,


讓身為媽媽的我超感動的!也是我學習的典範!


能遇見這樣的老師,真是我們的福氣!


 


 


「遙遠星球的孩子」紀錄片推薦序

「遙遠星球的孩子」紀錄片推薦序



/中華民國自閉症基金會執行長劉增榮


 


編輯推薦:


自閉症患者人數逐年以快速的比例不斷增加,


目前全球約有6,700萬人患有不同程度的自閉症症狀,


在孩童期被診斷出患有自閉症症狀的人數更超過被診斷出患有糖尿病、癌症和愛滋病的人數總和;


為了喚起世界對於自閉症族群的重視,聯合國大會特將每年的42日訂定為「世界自閉症日」,


自閉症相關之醫學教育研究、電影書籍、紀錄片也越來越豐富多元;


「遙遠星球的孩子」從籌備、拍攝、後製到發行的浩大工程,


在製作團隊的努力以及大眾千呼萬喚之下,終於要呈現在大家的面前,


其內容詳細專業、深入淺出地帶領我們進入自閉症的世界,


並針對大家都非常關注的議題:成因、特徵、教育、生涯、安養…等議題,


分成四集加以探討,內容精彩可期,


希望大家都能一同來觀賞,更為瞭解這群來自「遙遠星球的孩子」,


同時給予這部紀錄片肯定!


 


台灣的自閉症發展,從1968年台大診斷首例自閉症,


並創辦自閉症早期療育至今,42年裡,自閉症拜電影「雨人」之賜,


漸漸被揭開神秘的面紗。雖然「自閉症」這個詞已慢慢為世人所知,


但它真正的成因卻依然是個謎,沒人知道如何去預防,


也沒有方法能夠提早進行產前篩檢,更沒有任何醫療特效藥能夠治癒。


自從美國心理醫師Leo Kanner1943年提出「幼兒自閉症」一詞以來,


一般人對自閉症的認識仍停留在:無法溝通、無法表達、無法互動、


自我封閉及天才音樂家、畫家等刻板的印象中。然而,由於「自閉症」


是屬於廣泛性發展障礙,包括了自閉症、非典型自閉症、亞斯伯格症、


雷特症、崩解症等,因而更突顯出個體間的差異性。亦因此,


過去一甲子以來,雖然「自閉症」一詞常出現在人們的眼前,


但是其特質真正讓人瞭解則十分有限。


 


當大家都在迷霧之際,「遙遠星球的孩子」記錄片也準備開鏡拍攝;


同時,適逢中華民國自閉症基金會正在花蓮玉里執行自閉症者長期照護「榮星計畫」;


製作團隊獲悉這個消息後,在沈可尚導演領軍之下,


立刻從台北開拔團隊,不辭辛勞,遠赴玉里取鏡。


由於「榮星計畫」是規劃自閉症孩子未來獨立生活可行性的方案,


最主要的內容包括自閉症者就業訓練與生活休閒參與,


攝影團隊忠於原味全程跟拍,真實的記錄了自閉症者的行為特質;


筆者有幸全程參與拍攝過程,親自見證拍攝記錄的真實與辛勞。


雖然本片忠實記錄了生活點滴的軼事,不勝枚舉,也秒殺了許多底片,


但是紀錄片受播映篇幅的限制,剪輯比約101


因此,許多珍貴的鏡頭無法呈現,難免有遺珠之憾。


然而筆者多年來因工作需要之故,一直在尋找、蒐集淺顯易懂,


一目了然,又不失公信、專業自閉症相關的影片、紀錄片,


作為宣導推廣認識自閉症的教材,以解開眾人對自閉症的種種疑惑;


如國際巨星李連杰主演的「海洋天堂」喚起國人重視自閉症孩子長期照護安養的問題;


林正盛導演以繪畫角度記錄自閉症者優勢潛能的「一閃一閃亮晶晶」;


張作驥導演「當愛來的時候」描述自閉症叔叔在三代同堂以母系為主的家庭中,


成了貫穿所有人物的核心角色等單一議題影片,在當下都產生不小的波瀾與漣漪。


但是,當筆者看到「遙遠星球的孩子」這部紀錄片時,


真有如眾裡尋他千百度,慕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驚艷與震撼。


因為「遙遠星球的孩子」製作呈現出的效果,對普羅大眾來說,


深入淺出,寓教於樂,又不失嚴謹與專業。


雖然比「雨人」晚拍攝20多年,也比不上李連杰的知名度;


但是這部片子,正是筆者多年來朝思暮想,殷切盼望難得的佳作。


許多先睹為快的家長及社會人士,看了這部紀錄片後和筆者一樣,


不但給於高度的評價與肯定,一致認為本片可以化解許多人長期對自閉症的心結與誤解,


對自閉症將不會再陌生與恐懼。准此,筆者強烈推薦,


特別在自閉症者人數急速飆升之際,有本片的發行,


不但可以當作學校特殊教育、品德教育的教材,企業界也可以當作在職教育的教材,


讓社會各界藉著本片而認識自閉症,發揮同理心、愛心牽引星兒融入社會,善盡社會責任。


當社會各界有更多的接納與包容時,


我們確信這些星星的孩子必將可以快樂的住在大家共同擁有的地球上,並成為有貢獻的人。


自從「雨人」播映後,20多年來幾乎成了「自閉症」的代名詞,


實因電影發揮了重要關鍵的力量。所以「遙遠星球的孩子」你的出現,


雖然不是第一,必定可以閃耀光芒,創造議題。


因此,無論您是以「知性」、「感性」、「教育」或「娛樂」的角度來觀賞,


這部紀錄片都將是值得您一看再看的曠世佳作。


線上觀看請按此→
http://movie-yahoo.087creative.com/autism/video1.php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IT1dmI_e8FA/


 


 


 


 


 


 


引用自:http://www.wretch.cc/blog/asperger/25312438



2011年4月3日 星期日

愚人節快樂!

愚人節當天,大楷送給我一個難忘的禮物!


 


一下課老師就來電: 大楷今天早上跟你說了什麼?


我一下丈二金剛摸不著頭緒:......今天他說要當糾察隊,一早特別開心


師:不是這個,他是不是告訴你功課寫完了!


楷子娘:對阿~怎麼了!


師:他騙你的!這個小子越來越油條囉!居然學會說謊了!


當時的心情真是複雜,既開心又覺得不該開心....


天啊!他學會說謊了!這可是一大進步呢!


別的媽媽一定覺得我瘋了!但我和老師都同樣興奮又不知該如何是好!


如果糾正他,會不會讓他打回原形;不糾正他,又怕他會過了頭!


這可要好好從長計議!


 


我在車上先試探性的問:你昨天的回家作業沒完成嗎?


楷:對阿!


娘:那你為什麼早上說寫完了!


楷:今天不是愚人節嗎?愚人節不是要說謊嗎?


......突然不知該哭,還是該笑?....


馬上打電話跟老師說,以為老師也會跟我一樣錯愕!


沒想到老師早就知道了,


因為他把這整件事寫在作文---給媽媽的一封信中.......


 


當聽見他學會說謊時,一度想問自己,


為什麼要把一個純真的孩子,訓練成一個"有心機"的孩子,


社會化,真的有比較好嗎?


還好他不是"隨便"可以訓練的!


我真的很愛他現在的樣子!


套句老師說的:最近"粉油"喔~~


 


 


2011年3月17日 星期四

英文閱讀的方法

這學期修了這科"英文閱讀的方法",


原本希望能提升自己英文能力,


沒想到卻意外的發現孩子為什麼無法與人溝通的真正原因,


學習英文的困難居然和自閉兒溝通的困難這麼相似


一、堆積木式翻譯: 將所習得的字用堆積木的方式去拼湊,以為這就是正確的用法。


二、生字---以偏概全: 學到字的用法,就以為所有時候都是相同的用法。


三、抓大漏小: 常忽略某些字,不知道字的意思就不管它。


四、沒有根據上下文去理解意思:忽略情境不同,字的意思也會有差異。


溝通= 7% 字詞 + 38% 音調 + 55% 肢體、表情

所以,光靠語意只能了解7%,如果在加上能分辨語氣的變化,也只有45%,因此如果不能解讀非語言的訊息,常常就會表錯情、會錯意囉~~


大楷常常就是靠7%的理解跟他人溝通,難怪總是覺得溝通"卡卡的",


我在想,是不是讓他去學學手語或演戲,會不會讓他有突破性的進展呢?


99下學期IEP會議

3月11日召開IEP會議,


緊張老師很用心的替大楷安排課程,


大家都發現大楷明顯的進步了,


卻都認為是對方的功勞,


也許就是大家的努力營造安全的氛圍,


才能讓大楷進步神速,真的很感謝上天對我們家的眷顧。


大楷現在只剩下表達上需要再加強,我觀察到他無法將事件讓他不舒服的結果說出,


常常只會說出事件發生的原因,往往讓人摸不著頭緒。


醫生也認為這是他們最弱的部分,也許只能跟老師說明,請老師多體諒,


而老師也認為,家長應該用適切的標準去看待,不用強求。


也許是自己的個性使然,我相信他只是"學習緩慢"並不是"無法學習",


從以前的完全無法與人互動,但現在不排斥人,


我相信只要我給他時間,給他正面的學習經驗,


他一定能適應得更好。


前幾天跟諮商心理師談到語用的問題,


他觀察到的是大楷只是"不習慣完整表達",


在他的邏輯裡,他的重點也許跟別人不一樣,但只要能完整表達出整句話,


別人就能清楚知道他所表達的意思了。


至於如何聽懂別人所表達的,那就屬於更深的階段了。


所以這學期的重點,我會放在教他說出


"這個事件對他的影響是什麼?"


"這個事件對他造成了什麼樣的困擾或不舒服?"


期待經過這樣的練習,他也能慢慢體會出別人所要表達的重點。


轉變

3月15日要帶小瑋去台大補做測驗,無法送大楷去上AMC數學,於是跟他商量請假的事。


大楷堅持不要請假,原本以為他是因為數學課程是他最喜愛的,所以不願錯失。


沒想到他居然是因為"想在下課時間跟同學玩"而捨不得請假!


對於一般家長而言,一定會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事,


但對楷子娘來說,這可是天大的好消息呢!


原本"最討厭下課時間"、"覺得同學都很吵、很煩!"的大楷,


居然會有這麼大的轉變,原來以前常說的"一個人比較好,


我只喜歡一個人玩"都是自我保護的說詞。


看來我們的社交技巧,真的有大大的進步囉!


 


九歲兒子寫論文

移民眼中的美國教育:九歲兒子寫論文
高鋼(移民到美國的中國大陸記者)

當我把九歲的兒子帶到美國,送他進那所離公寓不遠的美國小學的時候,我就像是把自己最心愛的東西交給了一個我並不信任的人去保管,終日憂心忡忡。這是一種什麼樣的學校啊!學生可以在課堂上放聲大笑,每天至少讓學生玩二個小時,下午不到三點就放學回家,最讓我大開眼界的是沒有教科書。

那個金髮碧眼的美國女教師看見了我兒子帶去的中國小學四年級課本後,溫文爾雅地說:「我可以告訴你,六年級以前,他的數學不用學了!」面對她充滿善意的笑臉,我就像挨了一悶棍。一時間,真懷疑把兒子帶到美國來是不是幹了一生最蠢的一件事。

日子一天一天過去,看著兒子每天背著空空的書包興高采烈的去上學,我的心就止不住一片哀傷。在中國,他從小學一年級開始,書包就滿滿的、沉沉的,從一年級到四年級換了三個書包,一個比一個大,讓人感到「知識」的重量在增加。而在美國,他沒了負擔,這能叫上學嗎?一個學期過去了,把兒子叫到面前,問他美國學校給他最深的印象是什麼,他笑著給我一句美國英語:「自由!」這兩個字像磚頭一樣拍在我的腦門上。

此時,真是一片深情懷念中國教育,似乎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為什麼中國孩子老是能在國際上拿奧林匹克學習競賽的金牌。不過,事已至此?也只能聽天由命。
 
不知不覺一年過去了,兒子的英語長進不少,放學後也不直接回家了,而是常去圖書館,不時就背回一大書包的書來。問他一次借這麼多書幹什麼,他一邊看著借來的書一邊打著電腦,頭也不抬地說:「作業。」

這叫作業嗎?一看孩子打在電腦螢幕上的標題,我真有些哭笑不得,《中國的昨天和今天》,這樣大的題目,即使是博士,敢去做嗎?

於是我嚴聲厲色地問是誰的主意,兒子坦然相告:老師說美國是移民國家,讓每個同學寫一篇介紹自己祖先生活的國度的文章。要求概括這個國家的歷史、地理、文化,分析它與美國的不同,說明自己的看法。我聽了,連歎息的力氣也沒有了,我真不知道讓一個十歲的孩子去做這樣一個連成年人也未必能做的工程,會是一種什麼結果?只覺得一個十歲的孩子如果被教育得不知天高地厚,以後恐怕是連吃飯的本事也沒有了。

過了幾天,兒子就完成了這篇作業。沒想到,列印出來的是一本二十多頁的小冊子。從九曲黃河到象形文字,從絲路到五星紅旗……熱熱鬧鬧。我沒贊成,也沒批評,因為我自己有點發愣,一是因為我看見兒子把這篇文章分出了章與節,二是在文章最後列出了參考書目。我想,這是我讀研究生之後才運用的寫作方式,那時,我三十歲。

不久,兒子的另一篇作文又出來了。這次是《我怎麼看人類文化》。如果說上次的作業還有範圍可循,這次真可謂不著邊際了。兒子真誠地問我:「餃子是文化嗎?」為了不耽誤後代,我只好和兒子一起查閱權威的工具書。費了一番氣力,我們完成了從抽象到具體又從具體到抽象的反反覆覆的折騰,兒子又是幾個晚上坐在電腦前煞有介事地作文章。我看他那專心致志的樣子,不禁心中苦笑,一個小學生,怎麼去理解「文化」這個內涵無限豐富而外延又無法確定的概念呢?但願對「吃」興趣無窮的兒子別在餃子、包子上大作文章。

在美國教育中已經變得無拘無束的兒子無疑是把文章作出來了,這次列印出來的是十頁,又是自己的封面,文章後面又列著一本本的參考書。他洋洋得意地對我說:「你說什麼是文化?其實超簡單,就是人創造出來讓人享受的一切。」那自信的樣子,似乎發現了別人沒能發現的真理。後來,孩子把老師看過的作業帶回來,上面有老師的批語:「我安排本次作業的初衷是讓孩子們開闊眼界,活躍思維,而讀他們作業的結果,往往是我進入了我希望孩子們進入的境界。」

問兒子這批語是什麼意思。兒子說,老師沒為我們感到驕傲,但是她為我們感到震驚。「是不是?」兒子問我。

我無言以對,我覺得這孩子怎麼一下子懂了這麼多事?再一想,也難怪,連文化的題目都敢作的孩子,還有什麼不敢斷言的事嗎?

兒子六年級快結束時,老師留給他們的作業是一串關於「二次世界大戰」的問題。「你認為誰對這場戰爭負有責任?」「你認為納粹德國失敗的原因是什麼?」「如果你是杜魯門總統的高級顧問,你將對美國投原子彈持什麼態度?」「你是否認為當時只有投放原子彈一個辦法去結束戰爭?」「你認為今天避免戰爭的最好辦法是什麼?」R13;R13;如果是兩年前,見到這種問題,我肯定會抱怨:這哪裡是作業,分明是競選參議員的前期訓練!而此時,我已經能平心靜氣地尋思其中的道理了。

學校和老師正是在這一個個設問之中,向孩子們傳輸一種人道主義的價值觀,引導孩子們去關注人類的命運,讓孩子們學習思考重大問題的方法。這些問題在課堂上都沒有標準答案,它的答案,有些可能需要孩子們用一生去尋索。看著十二歲的兒子為完成這些作業興致勃勃地看書查資料的樣子,我不禁想起當年我學二戰史的樣子,按照年代事件死記硬背,書中的結論明知迂腐也當成《聖經》去記,不然,怎麼通過考試去奔光明前程呢?此時我在想,我們在追求知識的過程中,重複前人的結論往往大大多於自己的思考。而沒有自己的思考,就難有新的創造。

兒子小學畢業的時候,已經能夠熟練地在圖書館利用電腦和微縮膠片系統查找他所需要的各種文字和圖像資料了。有一天,我們倆為獅子和豹的覓食習性爭論起來。第二天,他就從圖書館借來了美國國家地理學會拍攝的介紹這種動物的錄影帶,拉著我一邊看,一邊討論。孩子面對他不懂的東西,已經知道到哪裡去尋找答案了。

兒子的變化促使我重新去看美國的小學教育。我發現,美國的小學雖然沒有在課堂上對孩子們進行大量的知識灌輸,但是他們想方設法把孩子的目光引向校外那個無邊無際的知識海洋,他們要讓孩子知道,生活的一切時間和空間都是他們學習的課堂;他們沒有讓孩子去死記硬背大量的公式和定理,但是,他們煞費苦心地告訴孩子怎樣去思考問題,教給孩子們面對陌生領域尋找答案的方法;他們從不用考試把學生分成三六九等,而是竭盡全力去肯定孩子們一切努力,去讚揚孩子們自己思考的一切結論,去保護和激勵孩子們所有的創作欲望和嘗試。

有一次,我問兒子的老師:「你們怎麼不讓孩子背記一些重要的東西呢?」老師笑著說:對人的創造能力中有兩個東西比死記硬背更重要:一個是他要知道到哪裡去尋找所需要的比它能夠記憶的多得多的知識;再一個是他綜合使用這些知識進行新的創造的能力。死記硬背,就不會讓一個人知識豐富,也不會讓一個人變得聰明,這就是我的觀點。」

我不禁記起我的一個好朋友和我的一次談話。他學的是天文學,從走進美國大學研究所的第一天起,到拿下博士學位的整整五年,他一直以優異的成績享受系裡提供的優厚獎學金。他曾對我說:「我覺得很奇怪,要是憑課堂上的學習成績拿獎學金,美國人常常不是中國人的對手,可是一到實踐領域,搞點研究性題目,中國學生往往沒有美國學生那麼機靈,那麼富有創造性。」

我想,他的感受可能正是兩種不同的基礎教育體系所造成的人之間的差異。中國人太習慣於在一個劃定的框子裡去施展拳腳了,一旦失去了常規的參照,對不少中國人來說,感到的可能往往並不是自由,而是慌恐和茫然。

我常常想到中國的小學教育,想到那些課堂上雙手背後坐得筆直的孩子們,想到那些沉重的課程、繁多的作業、嚴格的考試……它讓人感到一種神聖與威嚴的同時,也讓人感到巨大的壓抑和束縛,但是多少代人都順從著它的意志,把它視為一種改變命運的出路。這是一種文化的延續,它或許有著自身的輝煌,但是面對需要每個人發揮創造力的資訊社會,面對明天的世界,我們又該怎樣審視這種孕育了我們自身的文明呢?

錄自歐陽敬孝的博客
http://blog.ifeng.com/article/335780.html
2006-09-12


2011年3月3日 星期四

「罹患對立性違抗症」國一生不斷被懲戒 家長怨學校

〔自由時報記者翁聿煌/新北報導〕新北市某國中一年級學生,在校不到一年已經累計警告六十六次、小過廿一次及大過兩次,事後才發現學生患有「對立性違抗症」,家長抱怨學校只懲處、不輔導,校方也有話說,已加強學生輔導、增進親師溝通,以愛化礙尋找根源。 對立性違抗症為精神醫學上的症狀,其特性為具有侵犯的特質與傾向蓄意去激怒或擾惱他人,一旦伴隨過動、妥瑞氏症、焦慮症等症狀一同出現時,狀況會更加惡化。


批學校只懲處不輔導


家長說,她兒子小傑(化名)才就讀國一,因為罹患「對立性違抗症」,反抗性極強,稍有不如意,就容易跟同學發生衝突,甚至跟老師頂嘴,再加上身材較同齡青少年壯碩,受限國中課桌椅空間不足,因為坐立不安影響到其他同學時,就會遭到罰站、記過。


日前與同學發生爭執咬傷對方,家長提出告訴,被少年法庭裁定由感化院收容,家長抱怨學校只會懲處、不會輔導,讓生病的孩子在學校受盡委屈。


校方將加強親師溝通


校方特別提出解釋,小傑累計的懲處,均為集體性的違規,校方必須顧及公平正義原則,並非針對個案做個別處分,校方注意到小傑記過次數太多,建議家長帶小傑就醫,才發現他罹患「對立性違抗症」。


校方願意相信小傑是因病無法克制個人衝動行為,協助進行後續輔導工作,但咬傷事件因對方家長堅持提告,開庭時法院要求學校提供小傑在校學習表現做參考,校方依法配合,結果法官裁定收押一週,校方也感到錯愕及遺憾。


校方接下來後續處理策略包括強化學校輔導機制,並陪伴小傑適應學校生活,增進親師合作與溝通,共同協助學生銷過,並且用愛化礙找尋問題根源,改以告誡或柔性輔導為主,不再動輒記過,關注學生內心感受,小心防範標籤化。


其實很不喜歡看報導評論事件,現在的報導都非常的片面及誇大,跟真實事件的落差往往非常大,



值得關注的是因霸凌事件的浮上檯面,政府和學校似乎開始積極重視輔導,


希望慢慢讓社工師進入校園輔導,不再只是一昧的進行防堵措施。

但之前聽了一場學校辦的反霸凌研習,真是有夠傻眼!


居然只告訴小朋友和家長要負多少法律責任,學校要如何做宣導活動才能生動活潑,


完全沒提到如何防止事件發生!


我們的教育單位真的要加油了!


不過這股熱潮能持續多久,還有待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