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21日 星期日

面對他人批評 做好心理建設

 





文/袁宗芝
「他怎麼會不懂?他背詩都背得比別人快。」
「小孩不乖就是要教,父母不能這麼寵溺。」

幾乎所有心智障礙兒童的家長最感到為難的,就是孩子表面看來很正常,
實際卻有部分理解、分析、記憶上的困難,因而造成學習或溝通的障礙;
但這些不容易用三言兩語說出,讓別人明白。


像記憶力特強型的自閉症兒童,
對情緒表現和社會化行為卻有理解和分析的困難,
所以在學校,就時常讓老師或其他家長感到困惑:
為什麼這麼一個聰明的孩子, 卻不會和小朋友一起分享或一同遊戲?
而對一個有衝動特質的過動兒,打人惹事的情況時而發生,
父母有時連該不該解釋都進退維谷。


在各式 各樣和家長座談、講習的課程中,
總有許多家長要求協會多宣導,讓社會大眾來包容我們的孩子;
但實際上要做到公平、客觀又全面性的宣導,是極為困難的。
每個 孩子的氣質和行為都不同,
要宣導什麼樣的標準模式才最具有代表性,
而一些不是那麼標準的個案,
又要如何自圓其說,為他們爭取自身的權益呢?


在宣導的同時,
無異是將孩子部分不當行為或不符合社會化的行為,
做合理化的解釋,以求得社會的認同;
一旦這些行為被認同,孩子還有動機修正或改善嗎?
原來有機會藉由自然的社會經驗,
促使他的自發意願,是否又被我們無形之中磨滅了呢?
所以我對社會宣導向來非常小心,
儘量不用行為特徵來解釋,以免造成負面的結果或多餘的爭議。


我是從自閉症孩子身上開始學習教育的。
面對這種最廣泛性發展障礙類別的孩子,
所呈現的形形色色問題行為,我感到十 分的無力。
後來,我認清,要將他定位為一般的孩子,
只是有著較多的困難,
這些困難需要我點點滴滴幫他找出來,
教導他自己去因應,以提升他的適應能力。
不論他的能力到什麼地步,
永遠不要放棄讓孩子更社會化、更具社會適應能力的目標;
而不能只有被動的期待社會環境對他的接納。


中國人大都重視顏面和禮教,如果孩子當街翻滾,
父母第一個反應常是看看有沒有路人在看,
甚至擔心被批評:
「爸爸、媽媽怎麼教的?怎麼放任孩子在地上打滾?」
如果有長輩在身邊,則更有壓力。
這時父母通常都會趕快安撫或滿足孩子,
以求馬上打發這個問題行為。
殊不知這種對一般孩子不當的教養方式,
對心智障礙孩子更是重大的錯誤。


我的孩子小時候為了吵鬧要某個東西而在地上打滾,
當我無法用言語溝通讓他了解,我就會離開他的視線。
當他發現媽媽不見了,
就會轉換他原來固著於物品的心思,而開始擔心媽媽在哪裡?
等他產生焦慮時,我再出現,快速的帶離他。
至於在這個過程中,別人會有什麼批評,我都不會在意,
甚至我還會回瞪別人的「雞婆」。
我也常跟家長分享:
路人甲、乙、丙、丁和我們最多只不過接觸那麼幾分鐘,
犯得著為他們犧牲掉我們對孩子的一生教育嗎?
所以上街時,家長要做好心理建設,就當戴上了隱形面具吧!


兒子大班時,有一天問我:「媽媽,『笨蛋』是什麼?」

不用說,一定是他自己被人家罵還不知道。
我回答:「『笨蛋』就是說別人做得不對或是不好。
但是說別人是笨蛋的,自己也是笨蛋。」
他聽了,睜著大眼,很有興趣的樣子。


我再告訴他:
你如果覺得別人做得不對或是不好,
你應該把好的方法告訴他,把他教會;
如果你只會罵他笨蛋,卻不會教,那你自己也是笨蛋。」


從此以後,他就對這些罵人的話免疫了,別人罵他,
他可以不理會,也可以罵回去。
一直到今天,這個解釋,都還能有效的提示他在同儕關係中,
對一些惡意批評應該採取的反應行為。


很多特殊孩子,到了高中,還會為別人批評的話而揮拳;
我們有時也可以從某些父母身上看到同樣在意別人批評的作法。
其實家長和孩子都要認清,
任何人都無可避免會有被批評的時候,
家長和孩子要有健全的觀念,
不要隨著別人的批評起舞,這才是家長真正該展現的身教。


為了避免孩子在社會行為上的偏差,認同別人的社會化要求,
我們不能只反批評別人,也不能一味制止,
要想出有效能的因應策略,培養自身的免疫力;
除了避免惡性循環外,有時還能化解雙方的暴戾之氣,
也讓孩子展現比別人更強的適應力。


親愛的家長,請你一起來試試看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