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月19日 星期四

綠世界一日遊

快累翻ㄌ~~~~~




                                                                                                                    
   我最愛的三個男人~~~~






好久沒有那麼開心的到處走走了,雖然累到不行,但心裡卻是滿滿的幸福


看著孩子天真的笑容,所有的煩惱都煙消雲散了.....


 


2006年1月10日 星期二

做孩子的心理醫生

<網路文章>

我在臨床做十六年,前幾年做的是精神病人,做精神病人對於我在做親職教育有很深的影響,因為精神病人其實是在囚籠裡頭不會回來的黑暗份子。原先我跟很多人一樣,一直認為一個人會住到精神病院一定是腦袋秀斗,前半段的假設是對的,但是有一部份的假設是錯的,我們以為他笨,事實上我在醫院裡頭看到很多孩子其實很聰明。

 


我在醫院曾經看到一個從台大醫科畢業的孩子,

我花了很長的時間跟他接觸,他只要看到穿白袍的人走近,就會狠狠的瞪著對方,有時甚至會無預警的搥對方,所以所有的醫護人員都很怕他。

我大概花了三個月的時間才可以跟他坐下來慢慢談,大概半年後他才能意識到我對他的關心。

我常常利用下班時間去陪他下五子棋,也就是從這兒開始,讓我覺得很難過。我常在想:「一個這麼聰明的孩子,為什麼現在只能跟我坐在這兒下五子棋?」於是,我開始追尋他生命的歷程。

 


我從他身上發現兩個秘密:

第一個令我驚訝的是──他從小學到高中從來沒有考過第二名。

這讓我想到了金庸筆下的一個人──東方不敗,

這時我才領悟到原來東方不敗指的就是一敗塗地。有人是東方不敗,但是只要一敗就會塗地,

所以由中抽離出一個很重要的物質就叫做成功。

有人十幾歲就成功,有人中年成功,也有人老年才成功,但是太早成功所代表的就是壓力重重。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裡頭並不是靠第一名長大的,

他要的是學習動機學習動機學習歷程比學習結果重要但是我們現在往往只在乎結果,不重視歷程,這樣一來,對孩子而言就是壓力。我們期望孩子成績好,永遠名列前茅,而孩子就會想辦法保持第一,壓力因此而來。在心理學來講這就是「高期望」,但是「高期望」=「高壓力」。

沒有一個人能夠永遠得第一,有一個專家勞瑞爾曾說:「我是物理學專家,所謂的『專家』就是在我的領域裡我會,其它的領域我就叫白痴。」但是現在我們要求我們的孩子全會,全會也就代表了全不會。所以一個人要演活自己,何謂演活自己?就是一個人演一個自己才能全心全意的演好自己,如果一個人分兩顆心,就叫做半心半意,一個人要學三樣好,就叫三心兩意,一個人要多才多藝、四項全能就叫做分明找死。

因為一個人不可能什麼都會,如果什麼都會就不叫「專家」
 


從這個孩子身上我又想到金庸筆下的另外一個人,叫做獨孤求敗,獨孤倒過來就叫做孤獨,獨孤求敗好孤獨,這意謂著人在高處不勝寒。我們看到我們的孩子成績很好,考試第一名,但是我們忘記了孩子他好孤獨、好寒冷,也忘了他有壓力。所以我們一直以為孩子成績好應該很有自信,但是由研究中我們發現:成績好的孩子大多沒有自信,成績差的孩子大多數很自卑。

 


以前有部連續劇叫保鑣,裡面有個人物我非常喜歡,叫做賈糊塗,我喜歡他那種難得塗糊的個性,所有不能解決的問題,最後都是賈糊塗解決。我們在老子裡頭有看到一句話:大智若愚。

有的時候有些人看起來笨笨的,學習笨笨的,走的笨笨的,其實是最聰明的。有很多人都是這樣子,例如非洲之父史懷哲他是一個醫生,他的成長過程並不順遂,他大學沒考上,後來因為他手風琴拉得很好,所以進了大學唸歷史系,他大學畢業後,三十歲才開始念醫科,卅八歲醫科畢業,人生過半的史懷哲畢業之後到了非洲創造了一個不朽的基業,成為非洲之父─慈悲的代言人另外一位,印度的勝雄叫甘地甘地是印度的國父,但是他在四十歲之前是紈子弟,他一直以為自己是英國人,穿著很英國、打扮很英國,直到有人告訴他,他是印度人,四十歲他的夢才幻滅。他四十歲的時候帶領著印度做和平的革命,創造了不朽的勝雄甘地。

還有一位我們更熟悉的人叫做劉其偉,他今年九十二歲過逝,卅八歲才學畫,畫了廿八年,在六十六歲時才成名,活了九十二歲,但是他畫出了畫壇奇葩。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得主,有一位是日本人叫小才昌俊,他研究微粒子。他念書時的成績是慘得不能看,但他在得獎時說過一話:

「成績單不是人生的保證,我就是例子。」
我花很多時間在做研究、做實驗,所以我不可能背很多東西,「背」跟「思考」、「想像」、「創意」是有差別的,我們現在的教育就是背得多分數就高,但是你可有想過,有位禪師講過一句話:「這一分鐘你找到美好,這一分鐘你就不會找到不美好」。而我的理解是:

這一分鐘你拿書來背,這一分鐘你就不會思不會想像不會創意」因為它同時進行,但是未來的世界是送給會想的人不是送給會背的人。

1965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叫費曼他曾說過他爸爸送給他三個能力:會思考、會想像、有創意從他爸爸的教育中他才知道,一個問題可以有很多個答案。宇宙是無限大,而地球在宇宙中並不是唯一,我們的孩子也許可以贏得全台灣、全亞洲,甚至全世界,但是他在宇宙中還是渺小的。很多事情以前是對的,現在卻是錯的。

例如:飛機在以前不會飛是對的,現在卻是錯的。所以,我們的腦袋如果只是死記,我想孩子未來有的只是壓力,未來學歷並不難拿到,而未來徵才要的是會工作的孩子不是會讀書的孩子。因此,我們要培養的是孩子的能力

未來有些東西是很重要的,例如:志氣要高勇氣要足骨氣要硬我想這是一個孩子應該要俱備的。而這些是我在這個台大醫科的孩子身上

所發現的。
 


另外一個秘密,就是他告訴我:「如果我學音樂,我現在會是一個快樂的音樂家。」換言之:如果他學音樂,他就不會住在精神病院,如果他沒有住在精神病院,他就會有人生。還有另外一個個案,原本應是孩子住進來,最後卻是媽媽住進來。一個孩子他的求學過程很辛苦也很順利,

因為他媽媽對他的期望很高,而他也很順遂的考上托福出國留學,在他畢業拿到學位的當天,寫了封信寄回台灣給媽媽,之後便跳河自殺死亡。信中有句話非常刺痛人心,他說:「媽媽,妳的夢,我幫妳圓了,請妳放我一馬。」

媽媽看完信之後受不了,住進了精神病院。
 


我們千萬不要忘了,每個孩子都有適合他的位置所謂天生我才必有用。心理學家早已提出多元智慧的理論,意思是說,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舞台,都有一套不同的智慧結構有些人長於音樂,有些人長於科學,有些人長於運動,會音樂的人學不成科學;會科學的孩子藝術並非頂尖;

我們不要老想把孩子當做科學家來養,重要的是找出孩子擅長與眾不同的智慧。我們一定要記住一件事情:

行行有狀元,而且未來一定是每一行每一業都有狀元。當然在學習、成長的過程中,孩子必定是跌跌撞撞,所以,我們要教孩子:這一條路走不通可以走另一條路

要因一時的跌倒而失志,人生是可以轉個彎的,柳暗花明又一村,人生是可以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你是否記得當你的孩子小時候哭鬧時,

你敏銳的聽聲音便能知道他是尿床還是肚子餓。

我發現在孩子六歲以前,每一個爸爸媽媽都像心理醫生,

為什麼孩子長大以後,你就不像了呢?你以為孩子長大了嗎?

還是你敏銳的特質不見了?還是有些東西去阻礙了你敏銳的特質?

或者是你不夠用心呢?其實這些因素都包括,

但是我認為不夠用心是最重要的。心理學家皮亞傑曾說:

「請你記住,孩子的名字永遠叫『小孩』。」

縱使是資優,他還是小孩。

專制成性的中國父母最不會利用同理心了解孩子心裡想什麼,

我們以為孩子自己生的,應該了解的;其實不然,

孩子在每個年紀都有一些不一樣的成長使命,

三歲的孩子與十一歲的孩子絕對不一樣,

孩子需要我們做父母的用心去了解。何謂了解?

就是三歲時就把他當做三歲的孩子來看,五歲時就當做五歲來看,

十歲時就當做十歲的孩子來看,這才是了解。
 


一個孩子的學習需要動機,動機是成就的原動力

例如:閱讀是一種動機,假若閱讀不是一種動機的時候,

閱讀就是一種考試,如果閱讀是一種考試,那麼閱讀不會持久,

也就不會有成就。因為人生是一輩子的事,閱讀也是一輩子的事,

假如你唸完書就不再閱讀,那麼你就會變成草包

而做學問不是死記東西,是要知道它在哪裡。

所以爸爸媽媽們對面孩子的詢問時,可以常常用

「我不知道,我們一起來查書」來回答。

「我不知道」表示人有進步的空間如果全知道,就是全不知道

假若一個五歲的孩子全都知道,那就完了,表示他已經滿了。

有的時候我們會覺得孩子在這個年紀不夠飽滿、不夠豐富,

但是換一個角度來看,也正因為他不夠,表示他正等待吸收很多東西

所以滿分哲學到底是對或錯?一個每一次都考滿分的孩子,

對他而言已經足夠了,因為他沒有再進步的空間,也不能夠退步,

那麼下一次的考試該怎麼辦呢?這時他的壓力就來嘍!

所以我們應該要讓孩子有進步的空間,即使退步了,

我們也要給孩子鼓勵使他有唸書的動力。
 


孩子專心的時間會因興趣而有變化,例如對數學有興趣的孩子,

他的專心時間就會加長。若孩子常常忘東忘西並不表示他不夠聰明,

因為在十歲以前的孩子腦袋裡頭只能專心做一件事情,

但是我們可以想別的方法加強孩子對事情的專注,使他不容易忘記。

例如:下雨天時,我們可以將雨傘掛在電梯門口,

提醒孩子不要忘記帶雨傘。教育是可以用很多種不同的方法,

如果一種方法行不通,我們可以用二種、三種,甚至更多種,

盡量少責備、多了解。
 


在做教育之前,我們要學會一件事:會愛自己的人才會愛別人

人生有四個要件,而這四個要件是做教育的準備:

健康、快樂、時間、美好生活

若再加上一點金錢,就叫做富有的人

如果一個人只是努力工作、努力賺錢,

然後逼著孩子好好讀書未來努力工作、賺錢,那麼這就叫做有錢人。

人生裡頭有二件事情是很重要的:一是努力得到我們想要的

二是享受我們得到的更為重要

我們常常盲目的生活、工作、賺錢,

而賺錢的目的不就是要讓自己的生活更美好嗎?

但是大多數的人卻不知道要享受我們得到的。

我認為人生過四十之後一定要有兩個圓在交集,

一個圓是「精神」、另一個圓是「物質」。

四十歲之前我們可能為了過更好的生活而每天工作、賺錢,

假設人的一生能活八十歲,四十歲已是過半了,

所以四十歲之後,我們不能永遠只想到工作

而忽略了生活中的美好。要擁有美好的生活,

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健康身體健康是心理健康之母

心理健康是家庭健康之母沒有健康,教育便是虛假

所以有健康的身體才會有好心情,有好心情就不會對孩子亂發脾氣,

也就能夠有耐心聽聽孩子說的話,相對的親子關係就會更融洽,

家庭氣氛會更和諧。
 


另一個重要的要件便是快樂。現代的孩子普遍都不快樂,

因為功課太多、壓力太大,所以如果孩子有機會開懷暢笑時,

我們不要去嚇阻他,要尊重孩子的快樂。

研究指出:快樂的人比不快樂的人學習效率多了1.76倍

假若我們的孩子是快樂的,那麼他的學習≠壓力、學習≠高期望。

我們甚至可以花點心思製造快樂,

例如:每天找個時間全家坐在一起說說笑話。

當孩子說笑話給我們聽時,即便不好笑,我們也要笑得很開心,

孩子會說得更多,並且從中得到自信與快樂。
 


童年,對我們來說已經是很遙遠的事,

有些人甚至沒有美好的童年回憶,但我們別忘了,

現在正是孩子的童年,我們有機會再過一次童年,

陪著孩子一同成長、一同過童年。所以,

我們要學習拒絕忙碌,錢是永遠賺不完的,

事情是永遠做不完的,而孩子的童年卻只有一個,

撥出一些時間陪陪孩子、了解孩子,親子關係才會建立,

互動會更好

5塊錢

美國的海關裡


有一批沒收的腳踏車


在公告後決定拍賣


 


拍賣會中


每次叫價的時候


總有一個十歲出頭的男孩喊價


 


他總是以


五塊錢v開始出價


然後眼睜睜地看著腳踏車


被別人用三十、四十元買去


 


拍賣暫停休息時


拍賣員問那小男孩為什麼不出較高的價格來買


男孩說


他只有五塊錢


 


                    拍賣會又開始了


          那男孩還是給每輛腳踏車相同的價錢


然後被別人用較高的價錢買去


 


後來聚集的觀眾開始注意到那個總是首先出價的男孩


他們也開始察覺到會有什麼結果


直到最後一刻


拍賣會要結束了


 


這時


只剩一輛最棒的腳踏車


車身光亮如新


有多種排檔


十段桿式變速器


雙向手煞車


速度顯示器和一套夜間電動燈光裝置


 


拍賣員問「有誰出價呢?」


 


這時


站在最前面


而幾乎已經放棄希望的那個小男孩輕聲的


再說一次:「五塊錢」


拍賣會停止唱價


只是停下來站在那裡


這時


所有在場的人全部盯住這位小男孩


沒有人出聲


沒有人舉手


也沒有人喊價


直到拍賣員唱價三次後


他大聲說:


「這輛腳踏車賣給這位穿短褲白球鞋的小夥子!」


此話一出


全場鼓掌


那小男孩拿出握在手中僅有的五塊錢鈔票


買了那輛毫無疑問是世上最漂亮的腳踏車時


他臉上流露出從未見過的燦爛笑容


我們的生命中


除了「勝過別人」、「壓過別人」、「超越別人」之外


我們是否也同時能抱持著「不肯放棄最後一絲希望」的決心呢


作者看到的是小男孩的不放棄希望


我看到的卻是那些最後不願意出價的


可愛的群眾。


 


一定有人想要也有能力出到五塊錢以上的金額


以買下那部嶄新的腳踏車


可是大家卻都很有默契地幫助小男孩完成他的心願


這不就是人性可愛又溫暖的一面嗎


忍氣吞聲

當別人對你說了一些刺傷你的話


批評你、羞辱你


你會怎樣呢....


你會火冒三丈


氣呼呼地罵回去


或是忍氣吞聲地強壓下來嗎....


然後呢.....你是否會愈想愈氣


整個情緒都大受影響嗎....


 有天


佛陀行經一個村莊


 一些前去找他的人對他說話很不客氣


甚至口出穢言


佛陀站在那裡仔細地、 靜靜地聽著


然後說


「謝謝你們來找我


不過我正趕路


下一村的人還在等我


我必須趕過去


 不過等明天回來之後我會有較充裕的時間


到時候如果你們還有什麼話想告訴我


再一起過來好嗎


那些人簡直不敢相信他們耳朵所聽到的話


和眼前所看到的情景:


這個人是怎麼回事


其中一個人問佛陀


 「難道你沒有聽見


我們說的話嗎


我們把你說得一無是處


你卻沒有任何反應」


佛陀說


「假使你要的是我的反應的話


那你來得太晚了


你應該十年前就來的


那時的我就會有所反應


然而


這十年以來我己經不再被別人所控制


我己經不再是個奴隸


我是自己的主人


我是根據自己在做事


而不是跟隨別人在反應」


是的


如果有人對你生氣


那是「他的」問題


如果他侮辱你


那是「他的」問題


如果他粗暴無禮


 那仍是「他的」問題


因為他要怎麼說


怎麼做


那是「他的」修養


你能怎麼辦呢


讓我再重複一遍佛陀所說的


「我己經不再被別人所控制


 我己經不再是個奴隸


我是自己的主人


我是根據自己在做事


 而不是跟隨別人在反應」


你是情緒的主人


而不是奴隸


 隨風起舞曾聽過一則故事


有個人每天都固定向某報攤買一份報紙


儘管這個攤販的臉一向都很臭


但他還是每次都對小販客氣地說聲謝謝


有一次和他同行的朋友看到這情形,便問他


「他每天賣東西都是這種態度嗎」


「是的」


「那你為什麼還對他如此客氣呢」


那人回答


「我為什麼要讓他決定我的行為呢」


 是啊!


我們為什麼要讓別人的表現來決定自己的行為呢


如果有人侮辱你


你之所以生氣是因為你覺得受到羞辱


如果你不在乎別人怎麼說


你不覺得被羞辱


那麼你又怎會受到侵犯呢


你的氣要從何而


如果你不「隨風起舞」


你的情緒又怎麼會起伏不定呢


某人罵你


你並不覺得被罵


你會說他罵你嗎


你怎麼能說他是罵呢


當你的認知改變


整個品質也就不同


你也許會反過來感激他那麼關心你、在乎你


你也可能會同情他、可憐他


 「他是怎麼了


為什麼會有這種反應呢」


這時「罵」還是「罵」嗎


它己不存在了


不是嗎?



 


治怒

  


這篇文章讓我深思許久......
檢討的不僅是自己暴躁、修養不佳的脾氣
更警惕自己將來該如何教養自己的孩子

所有孩子都是一張白紙來到世上
雖說或多或少氣質為與生俱來
但父母的教育更具決定性影響
終有一天 我們都將為人父母
為了教育我們的下一代
我們更該努力修煉自己


以為良好典範!!!

一天


我打完羽球


穿著T恤、短褲、要回辦公室


途中


經過一理髮店


想到自己一頭長髮..該剪了


就走進二樓理髮店


一男士熱誠地招呼我


並說他是「店長」


好吧


就給男店長剪髮好了


看看他手藝如何

剛打完球


累了


不想說話


我靜靜地看著前面的鏡子


後來店長問我


「先生,你結婚了嗎」我點點頭回應


店長又說


「那太好了..我告訴你一個故事好不好」


我又微笑地點頭

「我最近看到美國有個醫藥發明家


他說..


他小時候很喜歡喝牛奶


有一次他打開冰箱


用右手去拿大罐牛奶


結果沒拿穩


手一鬆就把整罐牛奶打翻了....」

這店長一邊幫我剪頭髮


一邊說道


「當時這小孩子嚇呆了


縮在牆角..因為牛奶灑滿廚房的地上


媽媽可能會臭罵他


可是..


當媽媽走過來看到時


郤說


「哇!


我從來沒有看過如此壯觀牛奶海洋好漂亮哦」

這小孩聽媽媽這麼一講


突然就不害怕了
這時


媽媽又對小孩子說


「你好厲害哦!媽咪長這麼大


都沒有看過這麼漂亮的牛奶海洋耶..


你願不願意幫媽媽一起把牛奶打掃乾淨」

後來


媽媽就拿著抹布清水等用具


帶著兒子一起把廚房打掃一遍


整個廚房也變得乾淨無比


這時


媽媽又把兒子先前打翻的塑膠牛奶罐


裝滿了水


放進冰箱


然後再教他


怎麼拿才不會打翻---必須用雙手一起拿


牛奶才不會鬆掉


才不會打翻在地上..

坐在理髮座椅上


我原本昏昏地想睡覺


可是


聽店長這麼一講


………


似乎還蠻有道理
我兒子已經快二歲了


也經常喜歡自己打開冰箱拿飲料喝


萬一有一天


他把飲料牛奶不小心打翻了


溢流滿地


那我會如何處理呢


我會不會怒氣衝天


大聲罵他


「你那麼笨啊!連牛奶都不會拿


以後怎麼選總統 」


我在想


我應該不會這樣沒水準罵我兒子
我可能會說


「沒關係沒關係你不要過來不要踩到牛奶...」


然後「叫我太太過來」把牛奶擦拭乾淨哈!

我很驚訝


故事中美國小孩的媽媽不是這樣自己擦拭


而是叫小孩和她


「一起收拾」「一起承擔」


自己不小心做錯的事


而且


還把牛奶重新裝滿水


再教小孩怎麼拿


才不會「再次出錯」

正因為這樣


那美國小孩


他後來就「不怕做錯事」


也有信心和勇氣不斷地嚐試實驗


儘管有時還是會出錯


但他都學習用「心平氣和」的心來看待


並勇敢地「自我承擔」所做的一切

心理學家說


「當一個錯誤已經發生、覆水難收時


你發再大的脾氣也都是『於事無補』


大聲責罵小孩


也只是使小孩更害怕、更恐懼而已


而且


憤怒可能會造成『更多的錯誤』喲」

         


     
【激勵小站】
有個兒子在睡不著覺時


問父親


「有沒有什麼書很恐怖、很可怕」
父親說


「有、有、有,有一本書看起來很可怕


但你最好不要看


看了以後你就會後悔」

「真的啊!什麼書」兒子好奇地問
「結婚證書」父親說

這雖然是個玩笑


但在生活中有些錯誤已是「既成的事實」時
就必須勇敢面對、勇敢承擔


歇斯底里地「爆發脾氣」
不僅使別人遭殃


受害最大的更是自己
事實上


一個人的「情緒」和「心境」


會影響自己的未來!
一個「動不動就發怒」的人


表示幼稚得「還無法駕馭自己」
人在憤怒時


必須克制情緒


「不慌不亂,有條不紊」地理出一條路來
因為....


正如蘇洵所說


「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靜可以制百動」
「情緒」是可以學習的


在覆水難收時


可以如同本文中的媽媽一樣
用「正面思考」的方式


和顏悅色地教導孩子、處理事物

假如我們天天用心經營自己


學習掌握自我情緒
有一天


一定會有令人驚喜的「自我新發現」


─我的火氣變小了
我不輕易動怒了


我的修養進步了
而且


長官可能也會因此說


「你已經展現從事較高職位的能力


可以升遷了」




   


清朝陳確在《治怒》中說


「凡事遇有可怒


切莫輕發,姑忍著。
小者忍一二時,大忍一二日其氣自平」


嗯...我喜歡!


 


孩子是鏡子 不是棋子

 
                                                          
李飛彤/文 


讀小學五年級的兒子晚餐時跟我聊:


「把拔(爸爸)!我把你的秘密糗事都跟 安親班 老師說了耶!」
哇!有啥糗事可以說呢?心中不禁好奇,卻又有點緊張,這小子該不會說了不該說吧!


 


我故作鎮定的問兒子:


「把拔哪有什麼糗事呢?」
寶貝小子張大眼,一本正經的說:


「有喔!很多啊!」他索性放下筷子,


講個清楚!



原來他將我無意間的閒聊往事全端出來了!高中時喝得爛醉竟還騎車回家;高中時的好友醉後路邊啃輪胎; 


甚至連改名字這檔子事的典故都全盤托出!看他一臉認真的模樣,我想起他 安親班 老師曾告訴我:「岳岳很 崇拜你耶!常常聊天都會談到三個字……我把拔!」



說真的很開心,更在內心嚴肅的看待自己,我能給孩子什麼好的身教?我能讓他感到驕傲嗎?我能讓他從我 這裡學到什麼?我的事是否都能讓他開朗的暢談?
哪有孩子不崇拜自己的父親或母親?當他們不懂事的時候,所有長輩的言行都成為小小心靈中的典範,甚至
 成長依循的圭臬!能不細心經營嗎?
曾有位朋友很海派,不太存錢也相信一個真理 , 各安天命!因此對於悉心照料孩子或為孩子改變一些生活 習慣的觀念都嗤之以鼻!


 


三年前他有孩子了!他不太出入PUB了!他不再邀兄弟回家暢飲了!他減少打麻將的次數了!他甚至戒煙了! 妙的是他竟然請壽險顧問規畫人生風險了!



會改變的!孩子是老天爺派到凡間讓我們沉澱與反省的小天使,他們會讓我們發現自己是不足的、虛偽的、 言行不一的、自以為是的,甚至是脆弱的!寶貝兒子是我這十年的歲月中最佳的導師!
那天在校門口聽到三位導護媽! 媽在聊天,聽到幾句重點:「唉!這些孩子都沒什麼禮貌耶!」



「連過馬路都不會說聲謝謝!」
「對啊!好像應該的,走路又慢吞吞像大爺!」
我自省,幸好我和孩子上學過馬路時會教他,要跟導護媽媽說早安,說謝謝!
我自省,每當交學費給安親班時,我會告訴他,這不是老師在賺我們的錢,這是對老師的感謝!


 



我常自省,孩子有沒有錯誤的言行觀念,是來自我的劣質身教或言教?
當孩子以我為榮的時候,我不驕傲,我更該謙卑受教;尤其是來自孩子的質疑與指正,他不是沒禮貌,他只 


是用我們教育的觀點來重新檢視我們,小孩子都很真!
父母師長容易掉進執著的陷阱,無法忍受少不更事、懵懂無知的孩子們的直言;因此慣於保護自尊權威, 


而同時作了另一個錯誤示範!別忘了!謙卑的教育才能看到謙卑,誠實的言語才能聽到實話,仁慈的胸襟才能體會到善良!



孩子是鏡子,不是棋子;是做給他看,別老叫他坐著聽!


2006年1月7日 星期六

做自己







































































































































































能做自己想做的事,且堅持到底..
我不在家,就在公司加班;不在公司加班,就在去公司的路上」
有意思的小故事
進入40歲的第一天,阿明在一家咖啡館喝了一下午的咖啡,
牛奶、糖、咖啡在杯子裡交融。
阿明用湯匙攪拌著,他想:
「一個月又過去了,做為汽車銷售店的店長,衝刺了一整月之後,
所有的數字又再次歸零,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而明天是我40歲的第二天,日子又要進入新的循環?
又要開始為新的數字衝刺?
喝完40歲的第一天的咖啡,阿明在40歲的第二天遞出辭呈,
辭去月入新台幣十多萬的工作,老闆問他是否另有高就?
阿明說:沒有高就,明天開始,
我到咖啡店去端盤子、洗杯子,換一種生活方式。
老闆睜大了眼睛看他,以為
他在說笑話。
阿明留下一張咖啡屋的名片,請老闆有空來喝咖啡,
「那不是我的店,我只是去洗杯子而已」。阿明再次說明。
然後,阿明洗了一年多的杯子,
同時,也學了一整年煮咖啡的技術,所有的朋友都發現他瘦了。
阿明笑著說:「因為我身體裡面有一個夢慢慢消化了,所以就瘦了。」
阿明以前很胖的時候,總是自我調侃的說:
「因為我懷著一個很大的夢,所以,我就變得很胖,
一天,當我瘦下來的時候,就是我的夢生出來的時候。」
阿明的夢就是開一家咖啡館,最近,他在台北一條熱鬧街道的巷子裡,
自己佈置了一個17世紀感覺的咖啡館,30張桌子,就他一個人忙著,
在古典音樂中煮咖啡,在胡桃木椅子之間穿梭,在咖啡香裡和顧客聊天。
高高瘦瘦的阿明每天都過得好開心。
有一天,當我走進他的咖啡館,他輕聲的說:
「你正走在我夢裡,請放慢腳步,輕輕走,
我們這裡是17世紀,不必趕時間」。
明從一個汽車銷售員變成一個咖啡館的老闆,
他在名片上印了一句歐洲藝術家的話: 
「我不在家,就在咖啡館;不在咖啡館,就在去咖啡館的路上」

沒有左手

 在日本一位在車禍中,不幸失去了左臂的十幾歲的小男孩,決定向一位老師學習柔道。
他很認真的學習,不過令他不解的是,六個月過去了,老師卻只是重複的教他同一個動作。
他忍不住問老師:「您能不能再多教我一些動作?」



先生回答他說:「你只要把這個動作學好就可以了。」



雖然男孩並不了解老師的用意,不過他相信老師的話,繼續努力學習。



幾個月過去了,老師決定帶他去參加一個昇段鑑定比賽。在比賽中,他很熟練的運用老師所教的動作,過關斬將。一直到了決賽,雖然對手強悍得令他幾乎招架不住,他仍然在一番苦戰後,反敗為勝,得到冠軍。



 回家的路上,男孩問老師,為什麼只用老師所教的一個動作,他就贏了這場比賽?



老師回答他說:「有兩個原因:一、我教你的招式是柔道中最難的一個動作,你很精通;  二、對手想要破解這個招式則只有一個動作,一定要抓住你的左手。」



這個男孩最軟弱的地方,竟成了他致勝的關鍵所在。



我們每個人都有軟弱的地方,但神總在我們的軟弱上,給我們意想不到的力量。



只要善加利用神給我們的一切,我們也必像這個男孩這樣,在自己的軟弱上,看到神的
另一種祝福。
         
*行程可以不用太趕~給自己一些思考喘息的機會.

*工作可以不用太多~給自己一點調養適應的時間.

*朋友可以不用太好~給彼此一片自由獨處的天地.

*關懷可以不用太過~給對方一個成長自主的空間.

*言語可以不用太白~給聽者一次發揮想像的證悟.

*鋒芒可以不用太露~給別人一般如沐春風的溫馨.

*名氣可以不用太大~給自己保留隨意任性的自由.



              與好友共勉


體罰

身體處罰(即體罰)並不能—


˙鼓勵小孩發展自我控制的能力:他可能短期間馬上停止不好的行為,但長時間來看,一旦這個打人的對象不在身邊了,他可能還是照做,所以體罰沒有辦法幫助孩子發展控制能力。


˙孕育親密的親子關係。


˙指導小孩分辨對與錯。


˙教導小孩失序行為會產生的後果。


˙在長期教養上,使不良的行為導向可接受的行為。 


身體處罰很可能—


˙讓小孩變得較易生氣、充滿敵意、恐懼。


˙教導孩子暴力是掌握問題的方式之一。


˙導致身體與感情方面的誤用。


˙顯示你不相信「黃金律」(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將把第一階段中所發展出來的積極性家庭互動關係予以破壞。


˙教導小孩藉口傷害他人而發洩是可以接受的。 


快樂的笑容帶給你一生的幸福







快樂的笑容帶給你一生的幸福!!!!


討厭...就不理他呀....別放在心理就好了呀...


和討厭的人一起工作是要學習的~~


 說的也是哦,人在外工作,


每天要見好多人和好多人說話,


一定會有討厭的人存在,


真的有的人是因為某人而離開,


但是真的很不值得


自己才是最重要的人不是嗎?


為自己離開或留下不要為別人


不要為了一個討厭的人,而離開許多你喜歡的人 
曾經聽過一個小故事。
來演講的老師講了以前一個學生的故事:


做作業分組,十二個人一組,
他來要求老師說他要換組別。
為什麼?
因為他很討厭其中的一個人。
老師就讓他換了。

不過問了他說:其他的組員你也都討厭嗎?
學生:不會啊,都滿喜歡的。
老師:那這個人,在你生命中重不重要?


那個學生答:重要個鬼啦!討厭死他了!
「但是十個好朋友留不住你,你卻為了他一個人離開。」這個人,重不重要呢?


如果在生命裡的重量沒那麼重的話,又為什麼要這麼在乎他呢?


與其為了一個不重要的人離開,還不如為了十個喜歡你,你也喜歡的朋友留下。


我挺喜歡這個老師的。


每個人都很荒誕的會認為「全世界的每個人都應該喜歡我。」


但是如同自己有討厭的人跟喜歡的人一樣,自己也會被人討厭和被人喜歡。


和討厭的人一起工作,一起唸書....是要學習的。


 


  不要輕易放棄,否則對不起自己


  做好自己,別管別人怎ㄇ想


  站上屬於自己ㄉ舞台



運用教學策略 訓練生字認讀

 小英在國字的認讀上有困難,有些字她不認得,就用文章的上下文來猜,因為她的理解力不錯,大致也能讀懂文章的內容。媽媽一直覺得這是個不錯的策略。但是到了四五年級,有越來越多字她不認得,小英在閱讀時越來越吃力,也越來越不喜歡看書,不只是教科書,就是她喜歡的故事書也不願意碰了。媽媽想不通為什麼她的理解力變差了。

  小英的例子是不少聰明的學習障礙孩子可能遭遇的情況。他們在低年級時,運用一些策略掩蓋他們某些低下的能力,但是這些策略應付不了難度越來越深的課業。運用上下文來理解文章是個不錯的策略,我們一般人在閱讀時也常常需要這樣的策略。但是真正好的閱讀者並不是靠上下文來「猜」文章的內容,而是能夠快速的認讀出文章裡的每一個生字,因此他們能不費力的了解文章。


  研究發現,智商沒有問題的閱讀困難孩子,常常是因為無法克服認讀生字的困難,因此嚴重的影響到他們的閱讀能力。因此,我們在看孩子的閱讀理解力之時,必須先察看他們認讀生字的能力。


  如何幫助孩子認讀生字?在過去,國字的教學注重筆順和部首,老師在黑板上示範國字的筆畫順序,學生在下面一筆一畫的跟著寫,學生藉由部首記憶、大聲朗讀課文和反覆的抄寫練習來學習生字的認讀。目前新的教學法運用更多元的方式來教國字,例如教導學生國字的造字原理,將國字分成部件來教,還有運用記憶術讓學生記住國字的字形和字音。家長和老師可以靈活運用這些策略,讓孩子更容易記住生字。


下面是這幾個教學法的一些原則:

  一、造字原理:用國字構造的規律如象形、形聲、指事、會意來教導。例如「日」和「月」是直接從形狀而來,「清」的部首表示「水」的形狀,聲旁「青」表示聲音。「上」和「下」可以由字形上了解到字的抽象意義。


  二、部件教學:部件將字拆成最小的單位來教,例如「射」是由「身」和「寸」組成,「能」是由「ㄙ」、「月」、「匕」、「匕」所組成。


  三、記憶術教學:編一些故事或謎語,讓國字變得有意義,例如將「碧」字記為「王先生、白小姐坐在石頭上」,將「琴」字記為「兩個國王今天在一起彈琴」。


  這幾種教學法可以交互運用,也可以用一些技巧讓孩子能夠自己學會運用這些策略。例如讓孩子自己嘗試說出該國字的哪一個部分代表聲音,哪一個部分表示形狀,並用不同的顏色標示出來。部件教學也可以讓孩子在不同的部件塗上不同的顏色。


  至於記憶術教學,很多學習障礙的孩子都可以自創出不錯的字謎呢!互動式的教學能夠讓孩子參與學習,並不是被動的接收訊息。


  「字卡」也是一個簡單又不用花錢的輔助工具,家長和老師可以自製一些字卡,將單字寫在字卡上讓孩子反覆認讀,也可以用遊戲的方式讓孩子更有趣的記住生字或是生詞。例如將國字中的部件寫在字卡上,如:「石」、「頁」、「白」、「木」、「水」隨意排列之後,讓孩子選出可以組成的字;在這個例子裡,可以排出:碩、柏、泉、泊、沐。或是在字卡上寫一些國字,如:「因」、「為」、「此」、「如」、「何」,隨意排列之後,讓孩子選出可以組成的詞;在這個例子裡可以組成:因為、因此、為何、如何、如此。

 這樣的練習,可以讓孩子在遊戲中學習,也可以幾個孩子一起比賽看誰的得分多,但是記得要安排能力相當的孩子一起玩,有輸有贏才能讓孩子享受競爭的樂趣。


  國字的認讀是非常複雜的一個過程,學習障礙的孩子常常學了就忘,帶給老師和家長很大的挫折,讓孩子每天定時的練習,能有很大的效果。為了讓孩子能享受閱讀的樂趣,長期、定時的國字認讀訓練是值得的。


資料來源:國語日報



玩遊戲 學寫字

中時電子報 文/蘇瑞興(高醫小港院區復健科職能治療師 )學校開學了,很多家長也忙著為孩子找安親班、補習班,督促孩子功課,希望趁早學英語,以便和國際接軌。事實上,許多家長對小朋友的語言學習和寫字訓練,充滿了迷思,若能多了解其中的腦部作用與動作控制,管教將能事半功倍,親子也可共享學習之樂。
小朋友的書寫表現一直是家長和老師關切的問題,也是職能治療師介入的領域之一,常聽到家長抱怨小朋友的握筆方式不對、寫字趴在桌子上,或運筆不順暢等動作控制的問題。

強化書寫:熊爬有助改善

家長或老師面對小朋友的書寫動作控制問題,可能會藉不斷的練習來改善,事實上,若能從動作控制的基本能力著手,更能收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容易靠桌面太近和運筆不順為例,這可能是身體近端關節如頸、肩部的穩定度不足,使得小朋友會以低頭降低重心、以胸和上臂貼近書桌,或過度出力來固定手臂和身體,好讓遠端手部能操作筆執行寫字的動作,如此書寫的品質當然大打折扣。

針對這樣的問題,可鼓勵小朋友表演一些能促進頸、肩、肘和腕部關節肌肉共同收縮的動作,如螃蟹走路、熊爬、匍匐前進和踢馬腳等,來增加近端關節的穩定度;較大的孩子可教導體操運動,像是對地或對牆的伏地起身、使用橡皮管或健身器材的阻力運動,甚至手戴上重量沙包做和緩的體操動作。若是在學校,則可利用擦黑板、推教室重門,及搬動教室桌椅或體育器材,一樣可達到增加近端關節穩定度的目的。


正確握筆:塗鴉串珠增穩定


至於遠端,也就是手部握筆操控的問題。在寫字體的垂直筆劃部分,是由手指屈曲和伸直的動作產生,水平筆劃則由腕關節往兩側的動作產生,因此手部肌肉群間相互的平衡與整合,對書寫動作的效率與流暢影響很大。


有研究指出,手腕伸直的姿勢能促進手部肌肉群間使用的平衡;不妨設計一些在垂直面進行的手部操作活動,如在牆上塗鴉、黑板上寫字,或將拼圖或插洞板放到畫板上玩,來維持和增加手腕伸直的姿勢和穩定。另外,一些需手中操控能力,像串珠子、拿放硬幣等,也能增進手部肌肉群的控制。


影響小朋友書寫動作控制的原因很多,一旦出現這方面的問題,建議找職能治療師分析問題與原因,除了動作控制外,其他認知功能與心理層面也應一併考量,使小朋友們能以最佳狀態,迎接寫字的挑戰。


對待小孩的兩個原則

















































































































比較亞洲父母與歐美父母對小孩的教育方式,
常發現歐美家長就比亞洲家長來得民主開放些,
她們視每一個小孩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因此會重視「尊重」與「溝通」。
但例外的是,
西方家長對於小孩的社交禮儀及餐桌態度,就有著遠比亞洲家長更嚴格的標準。
猶記得一年前,我受邀到德國友人家作客,友人有一子,年約四歲,
用餐前,友人特別以小碟子盛一小份食物和藹的告訴小孩:
「如果沒有乖乖吃完,那他就沒有任何餐後甜點了。」
當日晚餐,美酒佳餚,大人痛快閒聊,年幼稚子不知何時已不聲不響離開餐桌,
留下一碟只扒了幾口的殘食。宴末,女主人端出巧克力冰淇淋,
小孩一見是自己最愛的甜點,露出機靈的目光,百般央求媽媽分一些解饞,
德國媽媽卻絲毫不為所動,只顧招呼客人。
我心中暗想,不過是個四歲的幼童,做媽媽的何必如此一板一眼,嚴厲以對呢?
過了一年,再度受邀到同一家庭作客,小孩的改變著實令我吃驚,
用餐前,媽媽依然約法三章,只見小孩認真用畢餐盤食物,
並徵詢媽媽同意,才離開餐桌到角落玩玩具。
所以,當天,小孩吃到了喜愛的餐後甜點。德國友人對我說:
「對待小孩,有兩個原則,一是事先的約法三章,二是事後毫不妥協。」
同樣的情形,也發生在與德國鄰居出外野餐。
百花綻放的春天,與鄰居一家人郊遊踏青,
鄰 居太太準備了新鮮的麵包、乳酪、香腸當作午餐。
隨行孩子們因禁不住原野的呼喚,不顧飲食而嬉戲遊玩。
媽媽告誡小孩,用餐時間如果離去不吃,到下午回家前,不會再有任何食物。
小孩依然玩她們的。果然,開車回家途中,小孩們哭鬧著肚子餓,
德國媽媽視而不見,同行的爺爺奶奶也立場一致,並未遊說鄰人。
一個多小時的路程,竟果真不給小孩任何食物,任由其哭鬧。
事後,我與鄰 居太太聊及此事:「小孩子哭著肚子餓,你心裡不難過嗎?」
鄰 居太太說:「當然也會不捨得!可是,只要想到,
如果父母自己先違背原則,那麼教育小孩就會一次比一次難。」
我又再半開玩笑問:
「可是,你不怕小孩生氣,或長大後留下心理陰影?」
「不會,因為我們自己孩提時代也是如此教育,
當時也會偷偷抱怨父母,可是,日漸成長便會理解父母要求……」
鄰 居太太說:「其實,教養小孩並不難,
難的是父母親本身,是否可以前後立場堅定,
這對身為父母的我們也是一種『意志力』的考驗呢?」
有太多的父母因為心軟,因為疼惜自己的孩子,所以無法堅守自己說出的話,
結果小孩就順竿而上,越大越難教育……
這種情形在我們出外到餐廳吃飯時到處都可以看到這樣的小孩……
在我們尊重孩子的想法的同時,
是否也可以和她(他)們溝通,讓他們知道我們的堅持與原則。
或許一時之間您會覺得不忍,您會覺得孩子吵鬧感到不耐,但請您堅持,
因為這是訓練孩子們「為自己行為後果負責」及提昇「挫折容忍度」最好的時機。